详情页banner

联系我们

韶关百科学历教育网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
矿山公园200米 
地址二:武江区吉祥路与芙蓉北二路交叉口,嘉乐苑二楼(工业路沙湖市场南侧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成考试题

首页>> 成考试题>>

【考前押题】专升本 政治 简答题 预测2024成人高考



【考前押题】2024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预测押题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

  答:具体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实现条件:

  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4、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5、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感知性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主体、客体、工具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实践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它和认识、理论的原则区别。认识或理论具有主观反映性,没有直接现实性,只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认识或理论转化为现实,并检验一切认识和理论。

    ②主观能动性。包括自主性和目的性。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这说明,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人总是社会的人,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实 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实践的社会制约性:实践的主体、对象、范围、规模、方式均受社会的制约;不存在孤立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人活动。其历史性是指实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6、生产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生产关系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客观物质关系生产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其主要特征就是客观性。生产关系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由三个方面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我国社会现阶段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首先,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其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再次,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8、简述物质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1)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是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其根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不彻底性就是它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在认识论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10、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  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11.质和量、质变与量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答: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的根本特点是,特定的质就是事物本身,质和事物不可分割,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窖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根本特点是: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即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度:质和量的统一角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地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也就是一定的质所以能够存在的量的限度(范围)。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它又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迅速扩大,直至新质完全代替旧质。量变和质变又相互转化。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质变相互转化和交替,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

1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2)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其表现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3)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条件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虽然经历过曲折和挫折,但仍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理论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长期革命战争中积累起来的极为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具有完整理论形态和科学体系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中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灵活运用的典范,是对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毛泽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阐明了文化和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

  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

  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

  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坚持人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4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提出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阐述社会 主义本质的同时,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且提出了下列一些重 要思想。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社会主义目标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 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马克思最注 重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才能实现目标。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只有创造出比资本 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 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 和围绕这个中心。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1.当今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3.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根据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经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2保持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根本。

  “三个代表”思想就是以高度精炼的表述概括了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指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体表现在:①在“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核心。②在“三个代表”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条件和保证。③在“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是什么?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三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内在贯通、相互成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1)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2)在战略上不断完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和总体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3)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为什么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历史奋斗中形成的。(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障。(3)中国共产党领导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究其根本就在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强大理论优势。(2)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3)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全党全国力量、凝聚全民族共同意志,在各项事业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

  如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

  (1)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弦易张。习近平强调:“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标准,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坚定。(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3)必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前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鲜明特征和首要任务)、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内在要求和基本目的)。习近平指出:“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要通过“三个进一步解放”,不断完善各领域各方面的制度机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更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推进?

  (1)二者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2)如何推进:第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第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如何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3)如何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5)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同时,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危害。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使之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人民和国家利益。

  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在经济总量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我国的社会事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生态环境美好、国际地位提升、国防和安全能力增强等提供强大的物质和技术保障。第二,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扎实的进展。第三,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重要支撑。

  如何大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1)着力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2)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3)着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我国发展大局的关键。

  (4)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立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

  怎样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1)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2)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前提下,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特别行政区所有居民应该自觉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在这个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充分照顾到港澳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允许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1)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2)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3)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4)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5)秉持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理念,构建新型政党关系。

1.为什么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要性)

  (1)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把党锻造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

  答: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在经济总量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我国的社会事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生态环境美好、国际地位提升、国防和安全能力增强等提供强大的物质和技术保障。第二,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扎实的进展。第三,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重要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总目标,实施好六个紧紧围绕的路线图是什么?

  答: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方面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规定了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基本遵循,构建起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工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①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②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③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④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

分享到:
点击次数:192   更新时间:2024-10-18 05:46:05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