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banner

联系我们

韶关百科学历教育网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
矿山公园200米 
地址二:武江区吉祥路与芙蓉北二路交叉口,嘉乐苑二楼(工业路沙湖市场南侧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复习指导

首页>> 复习指导>>

教育理论 专升本 成人高考 教育学 心理学 必考知识点梳理 复习




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复习


教育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考点梳理

第一章 绪论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的学者是:培根

2、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曾经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学者是:夸美纽斯

3、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的学者是:洛克

4、杜威: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1、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四、教育学发展中形成的理论派别

1、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4、批判教育学

五、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是: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

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应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要考虑可变性,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

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和继承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活化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教育具有批判和引导文化的作用

四、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五、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哪些特征?如何适应?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应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要考虑可变性,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

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点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3、教育目的的根本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其中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素质教育的意义

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第四章 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未实施)

2、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壬子癸丑学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二、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是:《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51101日实施

三、我国首次提出“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学制义务教育”的政策出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四、当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多种分段,有“六三”分段、“五四”分段、”五三”分段、九年一贯制以及幼儿园、小学、初中一贯制等形式。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表现在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2、连续性、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二、《教育法》对学生权利的规定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权利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出诉讼的权利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受教育权、姓名权、荣誉权、隐私权以及健康权

三、《教育法》对学生义务的规定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规定

第六章 课程

一、课程的四个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

二、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特点:

1)主张分科教学,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强调知识本位。

2)强调教材的逻辑组织和训练的价值,重视学科理论知识。

3)重视对未来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

活动课程特点: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个性出发设计课程,强调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主张“做中学”,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3)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3、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学校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设置的时段为: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

第七章 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我国目前基本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

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终结性评价

四、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基础

5、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4、巩固知识与支持

六、我国目前基本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第八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

 1、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五、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 

2、榜样示范  

3、实际锻炼  

4、陶冶教育 

5、指导自我教育 

6、品德评价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二、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4、家庭与社会教育密切结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经常性工作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本班班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心理学考点梳理
.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以探讨人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二、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三、个性心理包含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四、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1. 陈述心理现象

2. 解释心理现象

3. 预测心理现象

4. 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五、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之父”

六、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

2. 机能主义心理学

3. 行为主义心理学

4. 格式塔心理学

5. 精神分析学派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7. 认知心理学

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的、调查法

八、反射:是神经系统基本的活动方式

九、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一、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最高形式

二、感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三、感觉的种类包括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四、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本体感觉)、平衡觉、机体觉

五、感觉现象包括适应、对比、联觉

六、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第三章 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注意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于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上的注意品质

三、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对活动进行调节与监督的功能

四、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

2、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4、个性特点

第四章 记忆

一、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

二、研究表明,过度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佳,超过150%,就会出现报酬递减

三、记忆的基本过程

1、记忆有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保持是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效果的结果,并能一步巩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四、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与经验的对象分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瞬时记忆(感觉储存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五、短时记忆的特点

1、信息保持的时间短暂,最长不超过一分钟

2、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3、短时记忆的信息容易受干扰

六、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再认与回忆

第五章 思维和想象

一、抽象逻辑思维: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三、分析:是将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属性和特征

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五、创造想象:是指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六、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

2、判断: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3、推理: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4、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八、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人的知觉特点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知识经验

4、情绪与动机

5、个性因素

九、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

十、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第六章 情绪与意志

一、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情绪状态,特点是弥散性

二、抑郁:是一种复合性情绪,它表现的强烈而持久。抑郁一般不会导致极端行为、人格解体以及严重的思维障碍,但常会使人处于一种消沉、沮丧、失望无助的状态中

三、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描述的是激奋学习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四、情绪的分类

1、基本的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五、压力事件应对方式

1、根据应对方式的针对性,分为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和自评

2、根据应对方式的目的,分为两种:一是改变应激源或个体与应激的关系,二是改变自我而不是改变应激源

3、根据应对方式的表现形式有积极的认知应对、积极的行为应对和回避应对

六、意志品质的特征

1、自觉性

2、果断性

3、自制性

4、坚韧性

七、意志品质的培养

1、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炼意志

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第七章 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在心理上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

二、需要层次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又称“动机层次理论”

三、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它是在其他需要都满足之后才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四、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六、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把成功与失败结果归结为个人的能力、自己所做出的努力程度、工作任务的难度及运气四个因素

七、动机的分类

1、按需求的种类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2、按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3、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4、按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八、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利用反馈信息,有效经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程,适当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学习成绩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

九、班杜拉的强化分类及其含义

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3、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

第八章 技能

一、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我国心理学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的智力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三、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

1、动作概念掌握

2、经行有效练习

3、动作示范

4、动作反馈

第九章 能力

一、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能力与知识、技能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1)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三、能力的分类

1、按倾向性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按功能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按参与其中的活动性质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2、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3、智力形态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4、智力认知论:斯滕伯格-智力三元结构理论

5、智力多元论: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五、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能动性

第十章 人格

一、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气质:心理学上所说的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三、人格的特点:

1、独特性

2、稳定性

3、整体性

4、功能性

四、气质的特性:

1、感受性

2、耐受性

3、反应的敏捷性

4、可塑性

5、情绪兴奋性

6、内向性与为外向型

五、气质类型:

1、多血质:情感丰富、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善于交往、适应能力强、缺乏耐心和毅力、见异思迁

2、黏液质:情绪平稳、沉默寡言、细致周到、自制力强、耐受力高、主动性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3、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自制力强、举止缓慢、优柔寡断

4、胆汁质:情绪体验强烈、思维灵活、精力旺盛、勇敢果断、朴实真诚、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六、性格:是指人对客观事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人格特征

第十一章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倾向

二、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者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三、社会促进: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四、社会态度的维度

1、指向维度

2、强度维度

3、中性维度

4、外显维度

5、深刻维度

五、社会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2、知识功能

3、价值表达功能

4、自我防御功能

5、社会适应功能

六、印象形成效应

1、刻板印象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投射倾向

七、培养助人行为的方法

1、提高助人报酬。帮助别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随着助人报酬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2、将社会规范内化。个人将利他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规范形成道德义务感、社会责任感、信念和价值观,从而推动个人作出助人的行为

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一、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二、心理健康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

1)强度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1)工作对象和范围不同

2)遵循的模式不同

3)工作任务的侧重面不同

4)从业人员有别

四、系统脱敏:主要用来治疗恐惧症,其基本治疗原理是对抗条件反射

五、心理咨询的原则

1、理解支持原则

2、保密原则

3、倾听原则

4、细致询问原则

5、疏导原则

6、促进成长原则

7、预防原则

六、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

1、建立关系

2、了解问题

3、分析诊断

4、帮助指导

5、结束咨询

七、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

1、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

2、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

3、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

.

1、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4、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常要以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5、我国目前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历史性)。

  6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生物起源论)。

  7、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8、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多方面发展教育)。

  9、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10、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1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的社会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12、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

  13、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部可能在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1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15、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16、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

  1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热闹恶毒发展的影响。

  18、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19、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时遵循了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

  20、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实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2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2、人类历史上曾出现国的狼孩事例说明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部起决定作用)。

  23、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

简答题总结

 

24、试述教育的社会属性。

  答: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之所以具有永恒性,是因教育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工具。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火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5、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制约性。

  答:一方面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制约教育目的。2)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3)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4)制约学校结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另一方面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6、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答: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又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性质,具体表现在:

  1)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另一方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又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7、试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答: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是:1)教育是一种又目的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

  另一方面,教育要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主义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8、运用教育基本规律分析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因为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巨大的作用。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正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9.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0.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32.试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1)讲授法是教育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和学校讲演法.

  2)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实践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①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要清晰、准确、精练。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突出重点。③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④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流的速度要适宜。

33.试述直接经验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日呢使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

  2)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教学中要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3)要正确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二是只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忽视书本知识和老师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4.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在教学中,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4)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二是只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忽视书本知识和老师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5.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这是相统一、相一致的:

  ①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②掌握知识上发展智力的基础。③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要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36.试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启发性教学原则既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时又是由我国教育目的所决定的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②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起到点和拨的作用。③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37.试述科学性与教学性相结合原则。

  1)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制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2)这以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思想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一般地说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灵魂和内在属性

  3)贯彻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38.试述传授知识与思想贫农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4)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要把知识的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

分享到:
点击次数:1027   更新时间:2021-10-23 04:32:35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