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banner

联系我们

韶关百科学历教育网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
矿山公园200米 
地址二:武江区吉祥路与芙蓉北二路交叉口,嘉乐苑二楼(工业路沙湖市场南侧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复习指导

首页>> 复习指导>>

成人高考 政治 总复习资料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 专升本



成人高考《政治》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约占31%)

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存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概括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4.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群众路线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社会实践

5.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A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 B.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C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它可以通过指导实践()

A.改造客观世界 B.创造自然规律 C.改变历史规律 D.创造宇宙万物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实物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运动的绝对性 

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4.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二者是根本对立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二者是完全统一没有区别的

5.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诡辩论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1A.  2C.  3C.  4A.  5B

第三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它可以通过指导实践()

A.改造客观世界 B.创造自然规律 C.改变历史规律 D.创造宇宙万物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实物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运动的绝对性

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4.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二者是根本对立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二者是完全统一没有区别的

5.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诡辩论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B

第四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系统论科学的出现()

A.否定了辩证法 B.扬弃了辩证法

C.代替了辩证法 D.丰富了辩证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3.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C

第五节: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何基本的观点

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客观规律 B.科学理论

C.社会实践 D.对人们是否有用

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绝对性的优点

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相对性的优点

3.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指的是()

A.由认识到实践 B.由实践到认识

C.由认识到真理 D.由真理到认识

4.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

A.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B.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C可能与现实的统一  D.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5真理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由绝对走向相对 B.由相对走向绝对

C.由绝对走向绝对  D.由相对走向相对

参考答案

1.C 2.C 3.A 4.D 5.B

第六节: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C.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D.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

A.生产方式 B.社会形态 C.社会意识形态 D.社会经济结构

6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文化传统

参考答案

1.B 2.C 3.B 4.D 5.B 6.A

第七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 )

A.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B.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C.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2.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D.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3社会形态是(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B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统一

C.政治法律制度与政治法律设施的统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4.阶级斗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斗争形式是()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文化斗争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强调了()

A.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B.科学技术可以直接实现对自然界的改造

C.科学技术可以取代劳动者的作用

D.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先进的因素

6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A.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A.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7.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8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D.革命可以解放生产力

9.关于社会形态演化的次序,正确的选项是(

A.奴隶社会、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

B.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

C.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

D.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 5.A 6.B 7.B 8.D 9.C

二、简答题部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伟大工具。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和精神支柱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人们走好人生之路。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和精神素养,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充实、更富有。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能培养人们的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水平。

2.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否认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事物的反面,既看到事物的过去也看到事物的现在;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事物,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否认另一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搜索关注“湘成招” 微信公众号,尽享各科核心考点复习资料,助您顺利通关

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质的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4)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低级阶段上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向高级阶段的质变的飞跃。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事物就没有确定的性质和稳定的状态,人们就无法区分不同的事物。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不认识静止的相对性,就无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

搜索关注“湘成招” 微信公众号,尽享各科核心考点复习资料,助您顺利通关

5.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和条件。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上。(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上。

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路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与共同具有的性质,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普遍存在的性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之中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第二,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的差别性和个性,有三种具体表现:其一,矛盾性质及矛盾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其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统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即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搜索关注“湘成招” 微信公众号,尽享各科核心考点复习资料,助您顺利通关

7.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态等方增长需要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3)我们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好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只有样才能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把我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1)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符合的正确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永恒的统一

(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的统一。总之,这种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

搜索关注“湘成招” 微信公众号,尽享各科核心考点复习资料,助您顺利通关

9.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活动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指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理论、科学理论、宗教观念、文学艺术以及各种社会心理等感性的和理性的社会精神活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发展。社会存在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存在中有阶级对立,那么社会意识必然具有阶级性。

(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首先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再次表现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上,最后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0.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或局部质变的准备。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12.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和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他们不仅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而且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生产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他们不仅通过为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提供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也直接参与了某些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不仅在社会量变时期通过创造社会财富和参与社会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在社会质变时期更是打碎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第一,从历史上看,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关于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群众观点,以及一切为了群众、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与工方法。这是指引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永远不可丢掉的宝贵富。第二,从现实上看,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的科学依据。



分享到:
点击次数:481   更新时间:2023-10-08 11:38:02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