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banner

联系我们

韶关百科学历教育网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
矿山公园200米 
地址二:武江区吉祥路与芙蓉北二路交叉口,嘉乐苑二楼(工业路沙湖市场南侧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江西理工校友会

首页>> 江西理工校友会>>

怀念恩师·纪念母校-江西理工大学(南方冶金学院 江西冶金学院)



.

怀念母校及恩师

.

20201025日,是我的母校江西理工大学建校62周年。62年沧桑砥砺,岁月峥嵘;62载春华秋实,桃李芬芬。蓦然回首,毕业离校已经44年了,但对母校的点点滴滴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

在革命老区赣州市的红旗大道上,有一所全国以行业特色鲜明著称的高等学府,隶属于冶金工业部,她的大名叫江西冶金学院,始建于共和国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火热的大跃进年代的1958年。

.

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在工农兵学商的工作岗位上(其中有不少下乡和回乡知青、转业退伍军人),经过文化考核,推荐选拔,带着工人阶级的嘱托,带着贫下中农的期望,带着革命部队的传统,从华东六省一市汇集在江西冶金学院求学,学习国民经济紧缺的有色冶金专业。

.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在江西的死党摧残江西高等教育,使原本就落后的江西高等教育雪上加霜,197010月省革委下文决定撤消江西冶金学院。学院老领导和教职工对此强烈不满,以各种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

由于冶金工业部强有力的干预,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关怀下,经国务院决定,不同意撤消江西冶金学院。所以我们能在文革后期进入冶院学习实属幸运。

.

当时学校的管理体制设有军宣队和工宣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军代表周名曙,湖南人,空军副师级干部,任学校党委副书记,他的知识渊博,办事干练,为人谦和,善于走群众路线,与师生打成一片。他和军宣队的战友们维护了学院的人财物免受社会的冲击,为恢复并维持文革期间招生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创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工宣队来自西华山钨矿,彰显工人阶级本色,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与工农兵学院亲如兄弟姐妹。院党委常委、工宣队长李庆炎(曾任西华山钨矿革委会副主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他曾专门为72级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作动员报告。

.

当时学院领导班子的构成是:韩峰任党委书记,副书记周名曙,胡惠之任革命委员会主任,继任者院长是吴锡章,班子副职有程平、陈克、周名曙等人,这些老领导都颇有些资本:都是红军、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干部,又是知识分子。他们平易近人,经常深入班级、寝室、食堂、实习场地调查研究,听取学员意见,及时解决问题。党委书记韩峰每学期到学员食堂蹲点,学员们戏称韩书记到食堂,学员生活大改善。周名曙、陈克还到我们班召开座谈会,征询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学校中层干部也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记得院党委常委、武装部部长孙景德在课外活动时,还与大家踢几脚足球呢。有色系系主任梁中万,1975年带领36名学员9名干部、教师,到山东张店铝厂学工实习50天。

.

有色冶金系领导唐中一、梁中万、胡奕信定点联系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的活动,定期给学生讲党课,参与指导学生的政治学习,经常在课外活动时与同学们促膝谈心,关心学员们的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上的进步。他们强调最多的是要求学员们做到又红又专。红,就是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专,就是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建设的专业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和能手。政治学习时提倡读原著,我记忆中读得最多的是毛泽东的老五篇;《矛盾论》、《实践论》、《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政治老师高春初,施昌佳,钟季良定期到大礼堂或班里辅导大家学习马列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

.

时隔多年,我一直在思考,仍有一事不解:为什么文革期间冶金学院能整体建制的保留教师队伍而免遭下放或遣散?也由此,冶院这些老班底的精英教师们,不仅德艺双馨且得以传承。

说句实在话,当时冶院的师资太棒了,至今都难以忘怀许多大师、名师的风采。诸如:王牌矿业系的爆破大王刘清荣,通风专家龙惠章,采矿留苏专家邵永龄,矿山经济权威张玉清,德高业精的工程力学教师潘金泉,教学风格独树一帜的高等数学教师贺轶凡,教学激情活力四射与功底深厚的化学老师许孙曲,治学严谨、教学精准、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物理学教师陈癸尊,集教学理论和管理实践能力于一体的管理工程学院创始人刘光南教授,等等。专业老师大多数来自冶金设计院、研究所、工矿企业,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如陈均球、郭邻生、吴炳乾、周宜淼等。任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都很负责,学生早晚自习时,都有教师在教室辅导,如包伟玉、陈根发、周招娣、钟家凤……他们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不计较报酬的多少。现在追忆起来,恐怕只有奉献这两个字才是最好的诠释啊!

.

桃李满天下,恩情似海深,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每当教师节来临时,让我们铭记在心的教师,他们亲切慈祥、诲人不倦的形象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印在脑海之中。他们是:有色冶金系党总支书记唐中一;有色冶金系主任梁中万、副主任胡奕信;团总支书记李文卿;系办公室主任兼教务秘书邓淑莲(归国华侨);生活秘书胡仁慧;辅导员郭芳洲(老红军烈士的遗孤、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工宣队:篮师傅、甘师傅(来自西华山钨矿)。

.

曾任我们班的任课教师:《高等数学》曾昭桂;《物理学》孙新跃;《无机化学》曾老师(抚州地院调用);《有机化学》蔡炳森;《分析化学》张锦云;《物理化学》唐冠中;《电化学》许孙曲;《机械制图》周年华;《工程力学》潘金泉;《电工电子学》李肇文(四川人);《政治经济学》钟季良;《中共党史》施昌隹;《体育》黎永炼;《英语》包伟玉、陈根发;《化工仪器与设备》蔡金福(归国华侨);《金工实习》工厂指导师傅;军训及井冈山拉练军事教员孙景徳部长、曾传瑚干事;有色冶金专业教研室主任张朝贤、副主任王烔;专业教师郭邻生、陈均球、蒋传辉、严君奇、贺庆元、曹家淑、刘淑泉、万林生、叶英宁、阎德智、熊漠喜等等。

.

我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校的招生计划由冶金部指令性下达,专业按社会需求设置,毕业生适销对路,较好的适应了国民经济的需要。当时冶院仅有9个专业,专业代码是4位数,第1位数代表专业,第23位数代表入学年限,第4位数代表班级序号。我记得当时的专业序号为:1采矿、2选矿、3矿机、4冶机、5炼铁、6炼钢、7轧钢、8稀冶、9有色冶金。班级建制人数一般为35人左右。

当时所选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质量也很高,例如樊映川的《高等数学讲义》,戴安邦的《无机化学教程》,程守诛的《普通物理学》,以及许国璋的《英语》等。教材的选用,体现了办学者的真知灼见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

.

那时的培养方案重基础,突显应用。课程设置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框架构建,按照循序渐进认知规律,按学年学期分步实施。

受文革停课闹革命的影响,入学的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员学习吃力,真可谓是麻袋绣花,底子太差。学校针对文化基础摸底测试的实际状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对学员进行了半年多的强化文化补习,夯实高中文化基础。然后,才实施大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

实践性教学环节动手能力训练的金工、生产、见习、毕业实习的比重大,而且是实打实的真刀真枪的培养模式:顶岗三班倒。我就在株洲冶炼厂电解车间上过晚班,在铜陵冶炼厂密闭鼓风楼前顶过岗,在淄博501厂回转窑前操控过喷油燃烧温度,在江西701厂毕业设计时,在王炯老师指导下,我们毕业设计小组与工人师傅一道,成功地进行了锌工艺黄钾铁矾三段转化法半工业性试验,并获得冶金部科技三等奖……

.

正是这样的培养模式,促进了我们成人成才,并以有所作为的方式向母校汇报。值此从母校毕业42周年之际,大家共同回味那难忘的学习经历,咀嚼充满校园生活情趣的点点滴滴……

.

忘不了时任辅导员的郭芳洲、李文卿等老师下寝室、进课堂、出早操的身影,当我们离校学工、学农、学军时,他们打起背包与同学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给我们更多的关怀;

.

忘不了同学们朝夕相处,体育场上的角逐,章贡江畔的嬉戏,八境台前的留影,徒步拉练上井冈,下厂实习睡统铺,互帮互教结对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伴随我们的大学时光;

.

忘不了红楼宿舍1109室,20平米的面积4张高低床,上下铺住了7人。酷暑寒冬大家同窗共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如兄弟。毕业后有2人扎根冶金企业任工程师、厂长;有4人在大学任教担任教授,其中有2人任高校领导;另有1人在地级市任政法委书记。

.

忘不了简陋而孕育新生、开启心智的八角塘:那亭亭玉立的荷花与映月,赋予了学子们琴棋书画的浪漫情怀,涵养了母校冶金学院厚重的人文精神;

.

忘不了,求学的艰苦岁月,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尽管当时国家经济很困难,但党和政府不仅免除学生学杂费、医疗药品费,还每月发放13元的生活费;家境困难的学生每月可以享受25元的补助。国家保证在校学生粮食定量供应,男生每月30斤、女生27斤。实习期间学校给我们每天0.27元的营养津贴。国家规定,工矿企业的学员,满五年工龄可带工资上学;上山下乡知青的学员,入学期间的年限可合并计算工龄。

.

忘不了,校园生活中每天最惬意的事:莫过于聚精会神上课后,去食堂能吃上一份0.1元的豆腐烧肉或小炒鱼,那赣州家常菜一般的鲜味与香味,虽然离校几十年了,现在品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

经过几代冶金学院人的艰辛创业和努力,学校由江西冶金学院、南方冶金学院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在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下,全体师生以志存高远,责任为先为校训,感受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校风,养成了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特质。

.

母校,是一颗参天大树;校友,就是这大树上的繁枝茂叶。毕业44年了,校友们在各行各业勤勤恳恳,默默耕耘,像太阳、月亮一样在发热、发光;成为单位的骨干、事业的中坚,向母校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人生能有几个44年?带着对同窗的思念,带着对老师的感恩,带着对母校的崇敬与眷恋,远离学校天南海北的校友们,衷心祝愿母校在新一届党政班子的领导下,教育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办学层次芝麻开花节节高!期望百年理工愿景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综合实力江西一流、优势学科国内先进、特色领域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学

.

【链接】:

1966年中央下发《五.一六通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高校停止招收学生。
     1968721日,毛泽东主席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上作出批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1970
6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从而形成了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从工农兵中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招生办法。
     1970
年至1976年入学的高校毕业生,人们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据统计约有94万。
     1993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育厅字【19934号文件做出政策规定: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

延伸 201757日追记于九江  

.

.

从江西冶金学院(江西理工大学)毕业44年了,人老了容易怀旧,在母校求学的点点滴滴烙印在脑海之中。俗话说,一日为师 终身为师,每逢佳节,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我们,更加怀念和感恩母校的校、系领导、老师们。我们在全国各地遥望革命老区江西省赣州市,恭祝远在赣南的老师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学生们永远铭记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德,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有所贡献的人!

惊悉有几位老教师积劳成疾驾鹤西去,学生祈祷他们在天堂安息,他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奉献精神,永远铭刻在学生们的心中!

.

我们感谢江西冶金学院的院级老前辈领导。现在回忆起来,这些老领导都颇有些资本,都是红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老革命,又都是知识分子,用现在的话来说,高等学校的领导既是政治家也是教育家。我们1973年~1976年在校时,记得这些老领导他们是:韩峰、胡惠之、吴锡章、钟志仁、陈克、程平、周名曙等。陈克是红军时期的老干部,胡惠之是解放军战争时期塔山阻击战的英雄、行政十级的老领导,韩峰、钟志仁参加革命前,都在当地的师范学校就读,吴锡章是东北大学的在校生,周名曙是驻校军宣队的军代表。这些老前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在艰难的环境与条件下,殚精竭虑为江西冶金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怀念冶院老前辈、老领导,2018711日,送别94岁高龄的老院长吴锡章时,延伸校友的泣悼词表达了校友们对老领导的尊敬与怀念。

.

(注:学校老前辈领导在职在位时培养的学生,3040年后,创造了母校校友们业绩回馈社会最辉煌的时期,涌现了一批政界、科技工程界、企业界、教育界等杰出、知名的校友。)

.

我们感谢系党政领导:他们是有色冶金系党总支书记唐中一、副书记系主任梁中万、系副主任胡奕信、团总支书记李文卿、指导员郭芳洲、系办公室主任教务秘书邓淑莲、生活秘书胡仁慧、系党总支秘书钟秀仰。

.

  那时的系领导与老师,既是师长又是兄长、同志,他们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亲密无间。系领导、政工干部定点联系班级与学生党支部,课后他们经常深入班级、宿舍,与同学们促膝谈心,关心学员们的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上的进步。他们强调最多的是要求学员们做到又红又专。红,就是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专,就是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建设的专业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和能手。忘不了时任辅导员的郭芳洲、李文卿等老师下寝室、进课堂、出早操的身影,当我们离校学工、学农、学军时,他们打起背包与同学们一起给我们更多的关怀。忘不了1975年在山东501厂开门办学实习时,系主任梁中万带领8名专业教师,在现场蹲点、指导实习、现场授课50多天,与学员们一起吃食堂、住统铺、三班倒。

.

回忆73级有色冶金专业的任课教师,他们是:《高等数学》曾昭桂;《物理学》孙新跃;《无机化学》曾老师(抚州地院调用);《有机化学》蔡炳森;《分析化学》张锦云;《物理化学》唐冠中;《电化学》许孙曲;《机械制图》周年华;《工程力学》潘金泉;《电工电子学》李肇文(四川人);《政治经济学》谢永豪、钟季良;《中共党史》施昌隹;《体育》黎永炼;《英语》包伟玉、陈根发;《化工仪器与设备》蔡金福(归国华侨);《金工实习》工厂指导师傅;军训及井冈山拉练军事教员孙景徳部长、曾传瑚干事;有色冶金专业教研室主任张朝贤、副主任王烔;专业教师郭邻生、陈均球、蒋传辉、严君奇、贺庆元、曹家淑、刘淑泉、万林生、叶英宁、阎德智、熊漠喜等。

.

专业老师大多数来自冶金设计院、研究所、工矿企业,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如陈均球、郭邻生、吴炳乾、周宜淼等。任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都很负责,学生早晚自习时,都有教师在教室辅导,如包伟玉、陈根发老师辅导英语,徐庭华老师辅导高等数学等。他们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不计较报酬的多少。现在追忆起来,恐怕只有奉献这两个字才是最好的诠释啊!

.

授课给学生一辈子印象最深的是:潘金泉老师担任的《工程力学》课程。他早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满腹经纶,基础理论底藴宽厚,教学功底扎实,他的教案设计严谨细致,婉如一本彩色的印刷体教材。工程力学的概念比较抽象,他能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案例,平实精准地阐述得形象具体,将复杂的力学结构条分缕析得明晣晓畅,让学生醍醐灌顶。潘老师特别一绝的是板书,文字功整秀丽,板面分布简洁,层次分明,不用直尺和三角板教具,将工程力学箭线分布、圆形、矩形图等用彩色粉笔信手一挥,仿佛是印刷体圆规方矩地镶嵌在黑板上,让人赏心悦目,记忆深刻。

.

母校早年是冶金工业部部属高校,说句实在话,当时冶院的师资太棒了,虽然毕业40多年了,至今都难以忘怀许多大师、名师的风采。诸如:王牌矿业系的爆破大王刘清荣,通风专家龙惠章,采矿留苏专家邵永龄,矿山经济权威张玉清;德高业精的工程力学教师潘金泉;教学风格独树一帜的高等数学教师贺轶凡;教学激情活力四射与业务底蕴深厚的物理化学老师许孙曲;治学严谨、教学精准、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物理学教师陈癸尊;集教学理论和管理实践能力于一体的管理工程学院创始人刘光南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功底深厚的高春初老师;英语老师刘恒成,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英雄群体一员,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多次参与与美军的谈判,他授课语音纯正,风趣幽默,引人入胜,常调侃自己说,英语比普通话讲得好;等等。这些大师、名师的哲理思维、教学风范与业务水准影响了学生一辈子,是后辈学习的楷模。

.

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的老师们,遵循教育规律,经验丰富,业务熟练,保障到位。制定教学计划厚基础,强实践,重动手;课时学年学期安排前紧后松,井然有序;基础课数学、物理、化学,根据教学大纲规定和要求,选择的教材和教参也是质量上乘的,如樊映川的《高等数学讲义》、程守株的《普通物理学》、戴安邦的《无机化学教程》等等。教务处杜镇燕、幸世祥、王恩兰、教务科的邓淑莲老师等,组织实施教学科学、精细、敬业、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与作风,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

笔者19761984年曾有8年留校从教的经历。最大的收获是在领导、教授关怀下,严谨治学、精益求精,践行了教学全过程。特别是在管理工程系工作期间,由刘光南、易树义、虞孝荣领衔的老一辈教师指导下,在备课、授课、辅导、作业、考核、实验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上受到严格的训练,使笔者能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以至于助力自己调往九江学院(四万在校学生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典型)后成长进步。

.

可以告慰母校的老师们,你们精心培育的近20万校友在各行各业勤勤恳恳,默默耕耘,像太阳、月亮一样在发热、发光;成为单位的骨干、事业的中坚,向母校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感恩母校,桃李满天下;感恩老师,耕耘馈桑梓。

.

.

分享到:
点击次数:872   更新时间:2020-11-05 07:07:27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