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矿山公园200米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江西理工校友会
首页>> 江西理工校友会>>.
对话杰出校友杨春和院士: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
【编者按】60周年校庆期间,我校杰出校友杨春和回到母校,做客校友讲坛,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与奋斗历程,与学子畅谈科研情怀与人生理想。会后,校媒记者与他有一番亲切的访谈——
也许是回到了母校的舞台上,报告会上的杨春和教授笑容满面、神采奕奕。在他生动幽默的介绍下,晦涩难懂的专业领域知识似乎都变得活泼生动了起来。会下,亲切的杨教授也欣然接受了我们采访,在与其交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学家特有的那份谦逊和低调。
记者:当初是怎样一个契机让您选择到当时的江西冶金学院学习采矿工程呢?您还记得初到学校时是怎样的心情吗?
杨春和:没有什么契机,那时候有大学上我就来了。农村的孩子能上大学,家里人都觉得是特别了不起的,也不太会去关注学校,更不会对专业有什么意见了,我觉得采矿蛮好的。后来继续深造时接触到了能源战略这个方面的概念,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嘛。现在江苏金坛储气库是我国南方第一个地下储气库,储气量还会继续增加。
记者:为什么放弃留美的机会选择回国?
杨春和:这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决定。还记得1981年,我还在江西冶金学院求学时,恰逢中国女排在第三届女子排球比赛中以七战七捷的优异成绩首次获得世界冠军的荣誉称号,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举国欢庆。当捷报从远方传来时校园里也沸腾了起来,同学们欢呼着,用各种方式来欢庆这一盛事,争相响应“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号召。“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我感觉我们那一代人这种情感格外强烈。
记者:假如时间能够倒流,让您重新选择,您还会继续走采矿这条路吗?一路走来,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遗憾想要弥补?
杨春和:没有,没有什么遗憾想要弥补。人生没有如果,要是有如果,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要是让我重新选择,我也还会继续选择学采矿。
记者:为什么这样说呢?采矿工程是有什么很特别的点吸引着您吗?
杨春和:搞这种工程研究类的比较适合我的个性。
记者:那您觉得您是一个有着怎样个性的人?
杨春和:就喜欢搞一些傻、笨、粗的工作。
(说完,杨教授和我们都笑了。显然,在记者看来,杨教授身上的严谨、认真和谦逊令人为之动容。)
记者:您认为做科研最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杨春和:科研工作者应该有一颗质疑的心,做科研的人不要轻易否认一个现象,往往一个现象就是一个发明,希望大家走出大学后多多分析现象。
记者:那您生活中除了工作,业余时间有什么爱好吗?
杨春和:这就是我的短板了,我最怕逢年过节了,没才艺啊,出不了节目。我的学生也都放假了,办公室里都没什么人,都找不到人聊天。就看看书,小说杂志都会看看。
记者:在您之前的采访视频中,您的学生有提到说在您的实验室里,实验、论文都不允许有马虎,您在这方面是怎们要求他们的呢?在他们的眼里,您是一位怎样的导师呢?您认为作为年轻一代的理工学子,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发展得更好?
杨春和:在我的学生眼里我容易发火,但不记仇,学生还蛮喜欢我的。作为一个科学家也好,作为一个工程师也好,在品质方面,我认为应该是:老实做人、认真做事、敢于担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要抓住机遇。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要诚实,不要耍小聪明。“三实”精神是理工人必备的品质,为人诚实尤为重要,一定要做一个讲诚信、有道德的人。此外,还要敢于担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大学生应当用自己的专业去为国家排忧解难,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你建议大学生该如何把握未来自己的人生方向?
杨春和:大学生不要太过于依赖父母,要学会自己做决定、学会独立。要把握现在,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生要有目标和规划,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
(左起:副校长李国金、学生记者、杰出校友杨春和院士、学生记者、资环学院院长赵奎)
【校友简介】
1983年杨春和从江西冶金学院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录取,1986年杨春和教授研究生毕业,8年后被公派到美国内华达大学留学,于1999年取得地质博士学位后毅然决定回归祖国怀抱,开启了我国盐岩能源战略地下储备的研究。
杨春和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岩石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8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技术奖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及专家咨询组副组长、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9年12月3日,杨春和入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院士,成为本次新增的75位院士之一。
(文/张江萍、付玉婷 编辑/陈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