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矿山公园200米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教务公告教学
首页>> 教务公告教学>>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关于做好2024届春季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的通知
各教学点:
依教学计划安排所有本科专业均需完成论文写作和答辩,为促使该项工作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现将相关事项布置如下:
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布置和动员
各教学点从本点的工作和实际情况出发做好2024届春季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答辩的合理规划和时间安排。现上传:附件1《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24届春季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间进程表》;附件2《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统一格式的规定》;附件3《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封面》;附件4《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附件5《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维普论文检测使用手册和论文上传操作指南》;附件6《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点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方案》;附件7《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成绩评定表》;附件8《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汇总表》。请各教学点及时将附件1、2、3、4、5、6等六个文件下发、传达至每位学生。
.
二、指导教师的聘请
聘请答辩指导教师是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做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2〕23号)精神和要求,严把指导教师资质关和选聘关。
(一)鉴于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已全面展开且日渐常态化,已按要求上传了指导教师的资质信息,故各教学点应高度重视指导教师的聘请环节。务必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对口的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和答辩。
(二)指导教师确定后,督促本教学点学生主动联系指导教师,按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论文素材的收集、整理,依时间进程表逐步完成论文的撰写、修改直至定稿。各教学点和指导教师应认真解答学生的疑惑,并时时关注和跟踪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情况和进度,认真、合理安排和组织学生答辩,并公平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论文成绩。
.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和答辩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2〕23号)、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关于做好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信息平台和专家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学位中心函[2022]4号)、江西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赣教研字〔2018〕11号)和《关于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毕业论文查重工作的通知》(赣教职成字〔2020〕49)等相关文件精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已自2022年起组织了专家跨省异地抽检本科毕业论文,并已定为常态化的专项工作。为此特别强调各校外教学点、校本部班主任务必加强学生的学术诚信观,恪守学术道德,撰写和提交学位论文时严把质量关,论文自行查重,重合率必须低于30%,如在论文抽检中发现的涉嫌存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买卖、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毕业论文,学校予以调查核实,一经查实,已获得学历证书的,依法并按程序予以撤销、已授予学位的,依法并按程序撤销其学位并追回学士学位证书。具体要求如下:
(一)论文写作
1、学生应主动联系指导教师,与指导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结合所学专业和从事的工作内容认真选题。论文的题目要立足于本专业领域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或技术问题;论述内容要紧扣主题,不能偏题、跑题,切不可出现只是标题式罗列没有论证内容的现象。
2、独立完成论文素材的收集、整理、分析,并严格按学校的论文统一格式撰写(见附件2)。论证材料要翔实丰富且富有说服力,论文语言表达准确、结构严谨、推理严密、逻辑清晰,能体现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别人的成果,引用他人的成果一定要有注释和说明,或在参考文献中体现;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工作设想,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检查。
论文务必包含以下七项内容:
①封面(见附件3,封面信息务必填写完整,尤其要填写指导老师姓名及职称);
②任务书(见附件4,任务书左下方要填写指导教师名字);
③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关键词3—6个);
④目录;⑤正文(正文字数6000字以上);
⑥参考文献(近5年的相关文献10篇以上);
⑦致谢。
论文要有页眉和页码,页眉从正文开始,一律设为“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24届春季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采用宋体五号字体居中书写;页码从正文开始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如文中引用了文献资料,在正文中要有引用标注,编在右上角,如×××1。
3、学生务必将经指导教师指导、修改后的论文自行查重,查重率控制在30%以内,待指导老师认可后,方可定稿。
经与青书平台洽谈,维普论文检测官网为我校学生提供一次免费检测机会。学生自行登录https://vims.fanyu.com/进行查重检测(操作指南见附件5模块一),结果低于≤30%为通过,否则需按提示修改论文,再次自费查重,查重合格后请务必下载PDF查重检测报告详细版(含论文原文而非简明版)。
(二)论文答辩和成绩的评定
1、拟定答辩方案。各教学点结合本点的实际情况拟定详实的答辩方案,于答辩前报送学校备案(见附件6),报送网址:https://qsxt.info/Kduce5(使用教学点评分账号、密码登陆网页),学校将组织人员赴教学点指导和督查。
2、组织答辩。采用线下为主、线上结合的方式答辩,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务必做好答辩记录,撰写答辩评语,为留存答辩过程的资料,请各教学点务必为每个学生录制视频或拍照。
3、学生答辩。答辩前学生务必将定稿后的论文和PDF查重检测报告详细版发给指导老师审阅。学生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就所撰写论文的内容、要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相关拓展延伸的知识等进行答辩,并于答辩结束后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再次修改,再次查重,合格后方可成为毕业论文的终稿(毕业终稿不允许再修改,一旦修改就必须再次查重)。
4、答辩成绩的评定。各教学点按附件7的统一格式填写答辩记录及成绩评定表,根据学生学习态度、独立完成情况、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高低及答辩情况公平公正地综合评定学生的论文成绩。并按附件8的统一格式填写和汇总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计分:优秀(90分—100分)、良好(80分—89分)、中等(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三)答辩结束后的相关工作
1、论文上传
学生务必于规定的时间内,将通过答辩和查重合格的毕业论文终稿的电子档(word版和同版本的pdf版)上传至平台(操作指南见附件5模块二)。逾期相关端口将关闭,未上传者按延期毕业处理。
上传的论文电子稿需是word文档且后缀为docx格式,论文电子稿命名格式均为“学号+姓名+学历层次+专业”(例如:21102100000000张三专升本工程管理;19102100000000李四高升本会计学)。
如查重或上传时遇问题可打0791-87880684 详细咨询。
2、论文的打印、装订、提交
① 论文打印:统一使用Word文档,一律采取A4纸张,胶装。
② 论文胶装成册:顺序依次为:1、封面;2、任务书;3、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4、目录;5、正文;6、参考文献;7、致谢。
③ 论文汇总:学生于规定的时间内将胶装好的论文纸质稿交至教学点。 3、论文成绩的提交
各教学点务必于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汇总和提交工作(统一格式见附件8),发送至青书平台的指定邮箱:zhangsm@feifanuniv.com。
4、学校统一查重。学校自平台下载学生论文并统一查重,以学校查重的结果作为毕业审核的条件之一,查重不合格者按延期毕业处理。
.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总结和存档
(一)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相关工作结束后,各校外教学点应认真总结各环节工作情况 、存在的问题、需改进的地方和值得发扬之处,对该项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和宝贵意见,形成书面报告。
(二)资料存档。答辩结束后,各教学点务必收集、整理和存档如下资料:
1、登陆青书平台下载、整理学生的毕业论文终稿电子版,并同步向学生收取PDF查重检测报告详细版;
2、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方案(附件6);
3、汇总答辩记录及成绩评定表(附件7)并胶装成册;
4、每个学生的答辩视频或照片;
5、汇总答辩成绩表(附件8)并胶装成册;
6、整理、汇总和存档论文纸质稿。
.
附件:
1. 《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24届春季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间进程表》
2. 《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统一格式的规定》
3.《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封面》
4.《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5.《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维普论文检测使用手册和论文上传操作指南》
6.《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点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方案》
7.《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成绩评定表》
8.《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汇总表》
江西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23年9月12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