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banner

联系我们

韶关百科学历教育网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
矿山公园200米 
地址二:武江区吉祥路与芙蓉北二路交叉口,嘉乐苑二楼(工业路沙湖市场南侧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院校动态新闻

首页>> 院校动态新闻>>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校简介 “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学校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2019年教育部和四川省签约共同推进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成长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基地。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149万余平方米,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四季树木葱茏、湖水碧波荡漾、建筑典雅厚重,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佳境。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专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究未知、个性发展”六位一体为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扎实基础、知识综合与创新能力,未来能引领科技前沿、经济社会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引领性人才。学校设有25个教学科研单位,65个本科专业,其中1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在读本、硕、博学生42000余人。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2/3,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加,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的人数不断增加。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活跃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EEEXtreme极限编程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全球大学生基因工程大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等高水平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名列前茅。

 学校已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一批国家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20余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大力实施学科提升战略,扎实推进理工深度融合,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5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          

 学校大力实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战略,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科研工作定位,坚持“开放、聚焦、融合、奋斗”的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科技创新格局,不断提升集成攻关和原始创新能力。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创新中心1个,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1个,其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省部级科研机构7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3个。获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8项、部省级奖励320项。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在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设立研究机构,积极服务四川省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四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成都市共同建设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携手打造中国“西部硅谷”。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教师2500余人,教授近700人。截至目前,我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一批国外知名高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协议。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建立了海外高端学术培育基地和教学培训基地。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系列等世界名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境内学习环节和境外学习环节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40%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长短期留学目的地覆盖近50个国家和地区。现有1000余名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留学生在校学习。建立了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若干个国际联合科研平台。积极实施“一流伙伴计划”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格拉斯哥大学、麦吉尔大学等建立了本硕博层次的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电子科技大学以“求实求真、大气大为”为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国防建设和国家、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加强基础前沿交叉研究,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学校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合作双方为中山市人民政府和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建校至今已有37年的办学历史。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至今,合作双方共同举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发扬“敢为天下先”和“爱国奉献”的精神,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为三大核心战略,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双轮驱动,深入推进落实“省市共建”“应用型转型试点建设”和“冲补强”提升计划各项任务,以教育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选准方向,抓好重点,创新机制,加快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人数近1.8万人,录取分数、投档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食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11个院(部)。

(一)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学校积极融入到区域创新驱动战略中,集中优势资源,凝练特色与优势,以目标导向推动学科建设落地生效,“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广东省高等教育第一轮“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省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在学科建设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类专业为核心,工、管为主干,工、管、经、理、文、法、艺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学校现有39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9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法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英语、产品设计”等18个专业为广东省优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4个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

(二)持续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凸显“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教育”的“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全过程、阶梯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及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科特色和数字经济特色鲜明。近年来,获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等立项,获国家一流课程认定1门、省级一流课程认定24门、省级及以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0余项、省级专项人才培养计划4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6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课程教研室4项、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12项和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余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结果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位。2019年和2021年分别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学校搭建和形成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创业种子基金、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特色鲜明的教育和实践平台。近年来,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4项、省级金奖1项、省级银奖7项、省级铜奖25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0余项,省级300项,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作品竞赛、机器人大赛、嵌入式设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摘金夺银,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2000余项。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中,学校连续三年名列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单前20名。学校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省内高等院校前列。

2012年起,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已累计招收研究生304人,216人顺利毕业。一批教师作为主导师在电子科技大学招收研究生。20153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落户我校,已招收337人,毕业187人。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扎实基础,一大批毕业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众多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一批学生赴英、美、澳、加、日等国优质学府留学深造;学校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先后被评为“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近年来获得全国及省级大学生学术、科技、文体等竞赛奖项千余项。美育成绩突出,原创舞蹈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奖项,并多次登上央视舞台。

(三)高水平的自有师资队伍

学校目前教职工1000余人,建有一支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自有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占40%以上,具有博士学历教师占比约40%,拥有一批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中山市“英才计划”特聘人才和中山市优秀教师,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及客座教授。学校以多种方式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不断强化内培,师资数量和高级职称晋升人数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建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评中山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成绩突出单位”。

(四)积极融入地方产业的协同创新

学校瞄准国家与地方重大产业需求,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省市共建以来,我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1700余项。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实验室、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是中山市首家大学科技园,也是省内同类院校首家大学科技园)、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市级科研平台以及一批地方智库平台。

学校逐步构建了“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创新格局,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布局的重大研究领域,围绕产业需求及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承担产学研项目1200余项,合作企业超过700家,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过20亿元。学校共获得授权专利170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被评价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等,一批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山市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我校被广东省科技厅评定为“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券优秀服务机构”,是省内唯一入选高校。

(五)广泛的对外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加、意、日等国家和地区多所著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注重开拓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境)外高校进修深造、合作研究;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到我校任教、开展学术交流。学校现有海外硕士、本科联合培养、暑假海外小学期、交换交流生项目、境外短期带薪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项目。

(六)优越的求学环境

学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位置、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城区中心地段的莲峰山上,校园环境清幽,书香浓郁,被誉为“城市中央的花园大学”。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达280万册;拥有高水平教学实验室近百间;建设有高标准学生公寓及食堂,所有宿舍均装配空调;设施完善的体育馆、运动场及优雅的校园景观,为学生提供了潜心求学的良好环境。

.

.

分享到:
点击次数:141   更新时间:2023-06-28 09:58:53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