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banner

联系我们

韶关百科学历教育网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
矿山公园200米 
地址二:武江区吉祥路与芙蓉北二路交叉口,嘉乐苑二楼(工业路沙湖市场南侧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成考试题

首页>> 成考试题>>

语文 模拟试卷(三)答案 全真 高升专 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 成人高等




绝密★启用前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

考生注意: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一、基础知识(24分,每小题4)

1.下列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删除 檀味 籼米 潸然泪下

B.歼灭 缄默 信笺 间不容发

C.飙升 鱼鳔 剽悍 彪炳青史

D.血缘 戏谑 噱头 空穴来风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鹄之志 如愿以偿 以偏概全 归纳演译

B.冥思苦想 自行其事 风姿潇洒 烟波浩荡

C.气喘吁吁 相辅相成 匪夷所思 安分守己

D.蛊惑人心 一愁莫展 鼎力相助 面容安详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座经历了数百年风雨 的古塔,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②任何人都可能被别人批评和议论,但必须是 的和实事求是的。

A.侵蚀 善意 B.侵袭 善意

C.侵蚀 诚意 D.侵袭 诚意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D.面对中国足球队的过早出局,他只觉得天旋地转,头重脚轻,连身子也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老师和校长流动机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

B.近年来随着全国气候的变暖,深藏于滇西群山中的澄海湖的蒸发量也逐渐增大。

C.我国将展开大规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未来几年内可建成有效的免疫屏障。D.在雅典奥运会上扬我国威的体育健儿抵达首都机场后,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

6.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1吸收现代文明

.

2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④②①⑤③ B.321

C.④②⑤①③ D.512

.

二、(16分,每小题4)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7~10题。

在当代中国人的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所有的滋味中,鲜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的。

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少。《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一种滋味。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成。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一起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一种只可意会的表述。

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特别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当时人们认为味精在烹调中只是起到一定的增味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索性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功过并存。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千菜一味共性化倾向,恰恰是烹饪和品味的大忌,审美的天敌。

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忽视。尽管在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

.

7.根据文意,属于“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鲜”和“五味”相比,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和只可意会的味型

B.从“鲜”的定义看,“鲜”最初主要泛指鱼类和新鲜,从未被作为一种味道

C.在一些人看来,“鲜”就是将新鲜的鱼和羊一同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

D.在中国人的味觉感受中,“鲜”被用来泛指或描述食物所具有的美味或风味

.

8.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

B.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

C.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D.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

.

9.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五味中不包括“鲜”,反映了农耕时代的中国古人与当代人在美食上的不同追求:崇尚自然,讲究本味

B.原本只是泛指美味、只可意会的“鲜”成为了一种具体的味型,说明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

C.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改善了人们的口味,随着其用途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将使众口不再难调

D.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超越和由此而获得的进步,都必然同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

10.对于“味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保存了自然的天生丽质,但它会带来千菜一味共性化倾向

B.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

C.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

D.人们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

语文模拟试卷()第Ⅱ卷(110)

注意事项:

1.第Ⅱ卷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

题号 三 四 五 总分

分数  得分 评卷人

三、(25)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的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跳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作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她狐疑了:“什么另外的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他告诉她,不,是麦。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辨子,他们老家的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辨子。一挂辨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辨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还有粮食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辨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辨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介于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客。他叫完“妈”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黄金条”。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呼唤:“爸爸!”

.

11.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6)

.

12.文中“她”对草帽的认识有哪些变化?请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6)

.

13.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6)

.

14.你读完本文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7)

得分 评卷人

.

四、(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梵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赧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恍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注】1某:我。②整结:砖块建筑。3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徒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

15.请找出文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句子。(6)

.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

.

1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A.小孤山山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819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18.第一、二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了暮春时节的景物?(4)

19.第三、四两句描写什么情景中的所见所闻?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5)得分评卷人

五、作文(60)

20.种子说:“我要努力生长,我要向下扎根,让茎叶随风飘摇。”于是它努力生长着,一棵棵成长的小草,成就了春天的繁荣。根据上文提示,请以“事业”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

.

参考答案  语文模拟试卷()

一、基础知识题

1.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A项“籼”读xiān,其余都读shānB项都读jiānC项“飙”“彪”读biāo,“鳔”读biào,“剽”读piāoD项“血”“谑”读xuè,“噱”“穴”读xué。

.

2.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A项“归纳演译”应为“归纳演绎”;B项“自行其事”应为“自行其是”;D项“一愁莫展”应为“一筹莫展”。

.

3.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侵袭”是侵入并袭击,“侵蚀”意思一是逐渐侵入使变坏,二是暗中一点一点地侵占。二者意义程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善意”侧重心意的质量,“诚意”侧重于心意的态度。

.

4.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这里形容的对象错了。B项“闻过则喜”是指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C项“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这里褒贬不当。D项“情不自禁”是指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住自己。这里形容的对象错了。

.

5.C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病句的能力。C项前一部分成分残缺,“展开”后面没有宾语与之搭配;后一部分搭配不当,“建成”与“屏障”不搭配。

.

6.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通顺、得体的能力。根据提供的句子,③①句之间存在先后逻辑关系,4 2句之间存在递进逻辑关系,均不能割裂,故D选项正确。二、现代文阅读

7.B【解析】由文中第二段可直接选出C项,其余各项答非所问。

.

8.C【解析】A项“‘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B项对“鲜”的认识自古就有,“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属于曲解文意;D项“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从而成为美味”属于臆断。

.

9.D【解析】A项五味与美食追求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B项“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

能力”主观臆断;C项“使众口不再难调”推断绝对化。

10.A 【解析】由文中第四段“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可知,A项与文中意思相反,故是错误选项。

.

三、现代文阅读

11.制造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

.

12.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一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一有生命的东西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步骤是:审题干,明确指向,锁定信息源;对信息源进行筛选与整合。

.

13.1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

②“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句的含义遵循“以文解文”的原则,即在原文该句的上下文甚至全文中寻求答案。

.

14.沟通与融合

“她”与“他”本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人,他们通过沟通,彼此了解。特别是“她”,通过沟通,不仅了解了“他”,了解了“他”的家人,而且了解了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我们看到,通过沟通,本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开始相互了解,相互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题干要求“两个词语”“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

四、古代诗文阅读

15.①日就圮毁。②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③因以告之。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题干,即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句子。123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

16.(1)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更”是动词“重新”,“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来。

(2)()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解析】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

17.B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本题误区在于望文生义,对原有信息没有仔细地推敲与揣摩。

.

18.第一、二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了暮春时节的景物。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的能力。这首诗歌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寂的风景:清幽的芳草在涧边寂寂地生长着,惹得诗人的爱怜,这是由诗人眼前所见产生的景。第二句,幽草附近,有深密的树林,林中有黄鹂在鸣唱,这是作者所闻。

.

19.第三、四两句是描写雨后的所见所闻。在艺术上,是以“急雨”“春潮”来显示静中有动,又以“无

人”而“舟自横”使动化为静。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鉴赏的能力。一个“雨”字交代了诗人此时所见所闻的背景。傍晚之时,春雨急骤,涧中之水横冲直撞奔突而流,这是动景;野外的渡口一片安详,周围了无人踪,只有渡船横在河中,化动为静。

.



分享到:
点击次数:757   更新时间:2021-10-18 04:00:41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