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banner

联系我们

韶关百科学历教育网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
矿山公园200米 
地址二:武江区吉祥路与芙蓉北二路交叉口,嘉乐苑二楼(工业路沙湖市场南侧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江西理工校友会

首页>> 江西理工校友会>>

王运敏:用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江西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风采)



.

【三实人】王运敏:用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

来源:江西理工大学校友会

习近平主席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年以来,对于2019年新晋院士——我校采矿专业82届校友王运敏院士而言,这早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融化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的理念。

.

个人简介

王运敏,出生于195510月,安徽砀山人,1982年毕业于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采矿专业。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采矿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兼矿山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金属矿产固体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用爆破器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副理事长,安徽省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属矿产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非煤矿山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事迹

王运敏一直从事露天矿开采技术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在金属矿山开采技术理论上有较深造诣,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工作并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先后主持、参加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三、四等奖多次、发明专利1项。20126月,王运敏荣获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解决现实问题,助力露天开采

.

1978年,王运敏院士考取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采矿专业,开始关注中国矿山资源开发。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马鞍山矿山研究从事科研工作。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业的发展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入行之初,王运敏院士就深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矿业,是推动我国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安全、绿色开发的必经之路。

改造传统矿业无疑是一项大工程。20世纪8090年代期间,王运敏院士带领团队,从现实问题出发,深入大山深处现场勘探,足迹遍布马钢南山铁矿、武钢大冶铁矿、太钢峨口和尖山铁矿、海南铁矿等全国40多个大中型矿山,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

 经过调查,王运敏院士发现,长期以来,我国的露天矿一直采用单台阶开采技术,存在前期剥岩量大、采矿强度低、下降速度慢、生产成本高、边坡滑坡多等问题,严重制约矿山产能。针对这一状况,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组合台阶式的陡帮开采工艺技术——将工作帮的台阶划分成组,每组由一个工作台阶和若干个非工作台阶组成,组内台阶自上而下逐个开采。通过对陡帮开采技术参数与矿床条件、装备水平、生产能力、开采程序和工艺技术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陡帮开采的技术特点和各工艺间的协调关系,研究出了陡帮工作帮坡角与结构参数的关联规律,确定了陡帮开采工艺参数设计原则,首次提出了不同开采深度的工作帮坡角及其参数的确定方法。

同时,他还针对陡帮开采特点,提出了以爆破、采装和运输为中心进行采矿工艺优化的技术思路和方法,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使露天矿前期剥采比降低20%以上,采矿强度提高30%以上,为我国推行陡帮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使露天矿设计从经验转向理论指导,被载入《采矿技术手册》和高校教科书。  

.

创新研究思路,发展地下开采

露天转地下开采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发这部分资源难度很大,国内外都没有成熟技术可借鉴。如何实现露天开采平稳转入地下开采,尚有许多技术难题亟待解决。

为国解忧,再难也要上!2006年,王运敏院士主持开展了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项目,进行了露天和地下两种工艺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研究,包括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安全、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等多个层面。他首次将大型倾斜金属矿床的开采生命周期集约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了露天地下三阶段开采的设计理论,发明了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合理时机的确定方法,创建了露天转地下开采界线两步算法理论,并开发了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理论最佳经济深度相关可视化计算软件。

此外,王运敏院士还成功研发了大型露天矿边坡体矿产资源地下开采技术,提出了低扰动爆破和控制边坡灾变的思路,采用虚拟现实辩识技术对边坡内空区灾变部位进行评判,采用预留(或不留)顶柱的分段空场法(或充填法)和毫秒微差单孔起爆降震技术,解决了遗留矿体开采安全技术难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山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认为是近年铁矿开采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

.

现在,王运敏院士的这些科研成果已经在石人沟铁矿、南芬铁矿、马钢姑山铁矿、海南石碌铁矿等地示范、推广应用,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的部分关键技术,如防灾变监测预报系统、采空区处理技术等,完全可以应用于峒室、隧道、城市地铁、水利等工程中,其推广应用价值更不可估量。 

保障矿山安全,追求绿色开采

 在矿山,安全是永恒的追求,无论何时,安全都不能被忽略。王运敏院士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2011年,在露天矿岩土工程灾变控制技术研究中,王运敏院士带领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露天矿边坡设计优化方法,实现了露天矿边坡风险、资源利用、经济收益、土地利用和灾变控制投入等多目标优化决策,促进了露天矿的边坡安全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

 此外,在地下开采技术研究领域中,王运敏院士还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安全技术:他们揭示了崩落采矿法覆盖层结构特性和移动规律,发明了覆盖岩层安全厚度定量化计算方法;发明了井下二步骤回采的采场底部结构及其生产工艺,实现了复杂开采环境下矿产资源的安全、经济和高效回采;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地下大水矿山设置应急水仓的防突水思路,发明了地下大水矿山应急水仓的建设方法,这些成果,为矿山的安全开采添加了一道道更为坚实的防护墙

采矿要安全、要高效,还要绿色,没有了绿色,就谈不上绿水青山,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数十年来,王运敏院士与团队成员们一直在积极推进矿山的绿色开发,并将集成创新的多项采矿工艺技术应用到矿山设计中,建成了国内第一座基本无废料的大型绿色铁矿山,资源回收率达90%以上,为我国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了先进实用的成套技术。除此之外,他们开发的多矿体露天地下时空同步高效绿色开采技术,将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尾废处置、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基于一体,实现了矿山固体废料的协调高效利用和源头减量。

从安全到高效,再到绿色,不难看出,王运敏院士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极富有创新性的。

本文素材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品牌》

.

文稿/转载自矿冶园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新生

责编/唐振中

审核/校友会秘书处 

.

分享到:
点击次数:776   更新时间:2019-12-19 06:42:05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