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banner

联系我们

韶关百科学历教育网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
矿山公园200米 
地址二:武江区吉祥路与芙蓉北二路交叉口,嘉乐苑二楼(工业路沙湖市场南侧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成考试题

首页>> 成考试题>>

语文 考前冲刺 复习资料 2024成人高考 高起专 高起本



2024成人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复习资料

一、物象

(一)物象的含义:

1.表层义。

2.深层义。(比喻义、象征义和主旨义)

小说中的“醉郎花”有何深意?

    醉郎花是深秋野外常见的一种小黄花,在文中是艰苦的战争年代乐观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幸福美好的人生愿望,凸显了文章主题。

(二)分析物象的作用

(1)自身:见证者,情感的寄托物,具有象征意义。。。

(2)情节结构:线索作用,串联情节,使结构紧凑集中严谨等等;推动情节发展。

(3)环境:构成环境或背景(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生活气息);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铺设背景的作用。

(4)人物:衬托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

(5)主旨:揭示深化主题。

例题1:“红裤子”在作品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红裤子》

①主题上:“红裤子”是女人装束,听说鬼子来“宣抚”,吓得女人全都换下了红裤子,侧面体现侵略者的暴行给人们带来的恐怖的心理阴影:“红裤子”是战斗的诱因,关小双就是靠着红裤子诱敌深入,智擒鬼子的,也是穿着红裤子带领游击队袭击鬼子,抓获汉奸的;红裤子也是和平生活的象征,从女人不敢穿红裤子,到结尾“等将来太平了再穿”,放心地穿红裤子成为人们心中的期盼。

②情节上:红裤子是小说的线索,女人换下红裤子,男人穿上红裤子诱敌、杀敌,到脱下红裤子,换上灰军装,构成了小说的主线。

③表达效果上:红裤子作为小说的标题和开头,有设置悬念的作用;红裤子也给小说增添了故事性,使小说有了幽默轻松的色彩。(意思对即可)

例题2:小说中的“醉郎花”有何深意?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概括。《醉郎花》

(1)醉郎花是深秋野外常见的一种小黄花,在文中是艰苦的战争年代乐观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幸福美好的人生愿望,凸显了文章主题。

(2)醉郎花寄托着人物最深沉的情思,使老排长形象更为丰满。

(3)醉郎花作为物线,贯穿小说全文,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4)醉郎花使原本残酷的战争岁月,带上了浪漫的情怀,给小说环境增添亮色。


二、人物形象

1.给出概括词,找文本分析

例题:《赵一曼女士》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

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剂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2.结合文本概括人物形象:    

外在:(外貌衣着、职业身份、生活习惯等)

内在:(性格特征、精神品格、命运变迁等)

例题:女护士韩勇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①细心体贴。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她就折来丁香花插在玻璃瓶里放在病房。

②生活不幸。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

③思想积极。经过赵一曼女士的思想动员,她愿意投身抗日活动,并参与协助赵一曼女士从医院逃跑。

3.概括分析人物的心理

例题:《越野滑雪》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1)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

(2)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

(3)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4.体悟人物心情

例题: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

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

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5.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

肖像描写(人物五官、面容、身材、衣着、神态等)

语言描写(对话与独白)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与间接)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服饰、表情等)

侧面:

环境(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

他人(正衬、反衬对比)


例题1.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例题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6.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

(2)对主题的作用:直接表现**的主题    

(3)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或作用,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现当代小说要考虑这一点)

例题1: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捡烂纸的老头》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主题)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社会)

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1)自身作用:有的次要人物自身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2)人物作用:衬托主要人物,凸显主要人物品质,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3)情节作用:推动情节发展;起到线索作用。

(4)环境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事群体人物。)

(5)对主题的作用: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试题1:《赵一曼女士》分别说明稳重大野泰治、董宪勋、韩勇义三人对赵一曼的衬托作用。

(1)大野泰治:作为日本侵略者,反衬赵一曼女士作为职业军人的坚定意志。

(2)董宪勋:作为狱警,由最初的忸怩,不敢正视,哆哆嗦嗦到最后的向往,以至以死相救,衬托出赵一曼女士的人格魅力。

(3)韩勇义:作为护士,赵一曼对她采取的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衬托赵一曼女士的细致、慎和聪慧。

例题2:《捡烂纸的老头》第4段中,出现了一个“小伙子”,这一次要人物,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1.衬托“捡烂纸的老头”,因为小伙子“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这种随意的言行,或许是不尊重老人的表现,小伙子的随意衬托出老人拥有“自尊”。          
2.推动情节发展,掀起波澜。这一段是小说描写主要人物最有特色的段落。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是由“一个小伙子”引起的,这一人物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还掀起了情节发展过程中矛盾激化的波澜。          
3.点明主旨,通过刻画“一个小伙子”的形象,点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人们对生活在底层和社会边缘的人物要多一些同情、理解和尊重。

小说中“我”的作用(注意:小说中的“我”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

(1)从情节结构看:A.“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串联起小说的所有情节,使小说结构紧凑。

B.推动情节的发展。

(2)从人物塑造看:“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 同时,“我”作为次要人物,可以衬托塑造主人公的形象。

(3)从主题看: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考,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4)从表达效果看:因为我是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例题1:《1985 年的莎士比亚》 “我”在小说中虽然出现较晚,但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①讲述故事。由“我”来叙述,交代人物命运,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②“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真实地写出了“我”的经历与感受。

③衬托人物形象,“我”成为蛋镇最好的照相师与莎士比亚有直接关系,这样进一步突出了莎士比亚对理想的执着。

④深化主题。体现了莎士比亚这一代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及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渴望。    

例题2:《灰色的月亮》 “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我”对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无能为力,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1)谁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主题)

(2)谁着墨最多,篇幅长,作者着力刻画谁,细节描写谁。(情节)

(3)矛盾情节围绕谁展开,谁在情节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情节)

(4)正面描写谁,或谁衬托谁,谁与谁形成对比(确定另一方的陪衬作用)(人物)

(5)题目是谁等等

例题1:(《山里红》)8.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观点一:是王金明。①王金明是新时代青年的代表,塑造这一形象能够凸显和深化小说歌颂新时代的主题。②写张春发是方便以他的视角叙述王金明,更好地衬托王金明,使其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观点二:是张春发。①小说的主体部分以张春发的视角来写,张春发的言行心理贯穿始终。②写王金明,是为了和张春发相互衬托,深化小说歌颂新时代农民新风貌的主题。

例题2:小说的题目是“纯爷们”,你认为文章要表现的“纯爷们”是谁?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示例一:“纯爷们”是爷。

情节方面:爷是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杀敌报仇、救护虎山峪后代等感人故事都集中发生在他的身上。

形象方面:爷是小说重点塑造的形象,他的英勇无畏、疾恶如仇、恩怨分明、敢于白责、重情重义等性格,正与“纯爷们”相符。

主旨方面:爷是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通过爷荡气回肠的故事,弘扬了一种英勇、正义的人格精神。

示例二:“纯爷们”是韦二。

情节方面:韦二收养爷的孩子,危难之中将自己的儿子交给日本人,到死也无人知其苦衷,可见其“纯爷们”特征。

形象方面:在日本人面前表现胆怯、懦弱,实则内心坚毅,虽遭人痛骂,仍忍辱负重,最终献出生命,非“纯爷们”不能做到。

主旨方面:正是通过着墨不多的韦二突显战争年代无畏牺牲的人物形象,他们遭人误解,甚至付出生命,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值得纪念和赞颂。

7.人物形象类特殊题型

文章为什么没有出现人物的名字,只用孩子、父亲、母亲等代替?请简要分析。

①用孩子、母亲、母亲等代替名字,突出了人物之间的家庭关系,凸显了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②孩子、父亲、母亲成为一类人的代表,增强了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使作品更有普遍意义。

小说中的人物除了关小双之外,都没有名字,只用身份代替,请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①关小双是主要人物,有名字便于突出人物形象,也便于叙述故事。

②次要人物没有名字,用汉奸、鬼子、日本兵、村长、司令、妇女等身份符号来称呼,人物更有广泛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③人物是否有名字要服从于小说的主题需要。本文以群体形象着力表现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以身份代表各自的阵营即可,没必要给次要人物一一命名;受小说篇幅限制,可将次要人物模糊化处理,使叙事更简洁。

④是否有名字要服从于小说的表达需要。在短篇小说中,受小说篇幅限制,不便于对多个人物形象展开具体深入的描写,可以将次要人物模糊化处理,使叙事更简洁。    

情节

( 一)情节梳理概括题:

梳理概括方法:

(1)按小说叙述、情节发展的顺序梳理,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2)按线索梳理。先找出线索,然后梳理出线索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3)抓住场面梳理。一般一个场面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答题模式:

(1)主人公在……时……地,做了……事

(2)小说先写了……接着写……又写了……最后写……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例题1:请梳理小说的行文思路(4分)【《天嚣》】

(1)开端:渲染工地环境恶劣,严重缺水。

(2)发展一:“他”听着狂风,想着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3)发展二:试验队被困队员们艰难地全力援救蒙古族求助者

(4)高潮:被援救者请试验队被困队员们吃西瓜,救助大家于危难之中

(5)结局:送瓜人来龙去脉之谜等都成为试验队被困队员的美好的回忆。

(二)探究某一情节的作用

1.交代情节本身的内容;(内容)

2. 表现或者丰富人物形象;(人物)

3.推动情节发展;

照应上文**情节或者标题;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者埋下伏笔;(情节)

4.表现或深化主题;(主题)

5.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气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环境)

6.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效果)

例题1:第8段为什么要写女老板屡败屡战追求老裴却求而不得?(4分)【《琴师老裴》】

(1)情节上,女老板过于强势的追求直接导致了老裴的出走,推动情节发展。

(2)人物形象上,女老板拥有财富和热情,却依然未能打动老裴,更可突出老裴坚定执着、志趣高洁的形象。

(3)主题上,女老板象征着世俗纷扰、物质利益,老裴的不为所动则凸显出文章的主旨,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仍然要有坚守本心的执着与高洁,并赞扬了老裴的坚定精神与高洁品性。

例题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紫灯记》】

不多余。(1)情节上,结尾一段与前文形成照应,使故事更加完整。结尾处写“我”带来了两瓶酒,与上文两人对话中提及再来东京一定带上这种酒相照应;两人相逢与酒有关,结尾处再写喝酒,使得故事更完整。

(2)情感上,结尾一段对朋友的呼告,亲切感人,如激越婉转的清歌,直入心府,富有感染力。

(3)人物形象上,“我”带来了两瓶酒来表明“我”珍视和恪守与朋友的约定,体现了两人的真挚感情,丰富了人物形象。

(4)对读者而言,结尾的抒情也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朋友到底“是死是活”,含蓄蕴藉,引人深思。

(三)小说的线索    

1.单线型结构(一条线索)

(1)以人物为线索。《孔乙己》以“我”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 《项链》以“项链”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变色龙》围绕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 ;

(4)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5)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5)以人物心理变化(感情变化)为线索。 

2.明暗线、主副线:《药》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华老栓一家

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暗线 : 夏瑜一家。

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

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例题: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尖刀”。从磨制到抛弃再到“尖刀”反射光线使主人公被救,“尖刀”贯穿了始终;

暗线是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磨制“尖刀”到抛弃“尖刀”的过程就是主人公人性中善战胜恶的过程。

小说明暗线交织的好处:

1.虚实明暗交织使小说内容更丰富。(内容)

2.明暗交替互相映衬补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人物)

3.虚实相应,使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更好地展现矛盾冲突。(情节)

4.含蓄表现社会生活,深刻表现主题。(主题)

5.给人新奇的感觉,引起读者兴趣,同时明暗交织,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效果)

例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马兰花》

(1)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2)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以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四)插叙的作用

作用:

(1)补充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        (内容)

(2)补充主要情节;为下文**作铺垫,与上文或题目相照应 ;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结构)

(3)突出人物的性格、形象                           (人物)

(4) 突出主题,升华主题。                             (主题)

(5)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或内容)更加完整,曲折,生动,结构更严密紧凑。(效果)

注意: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原来的事件写。    

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他,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而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例题1: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信念》阿成】

①插入有关抗日英雄赵尚志的故事使原本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将读者带入抗战岁月,缅怀历史,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插入部分集中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甘愿为民族国家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利于表现我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

③这一故事凸显了赵尚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文章题目照应,也与“我”和文友秉持的对创作、对未来的态度相照应,有利于强化文章主旨。(6分,每点2分。)

(五)叙述人称和视角

叙述人称及视角:

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

视角人物本人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

视角人物有无自身的形象特点

是中心人物还是次要人物

讲述者、亲历者、情节推动者

例题1:有人评价说:“在这部小说里,石黑一雄通过一位令人难忘的叙述者的视角,观察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6分)【《克拉拉与太阳》】

(1)本文采用了智能机器人这一有限视角叙事。

(2)作用:

①增添小说情节的现场感和真实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②便于直接表现智能机器人非凡的观察力、思考力等,更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机器人的智能化和先进性;

③利于读者反思人类自身的种种表现,从而表现小说主题。

例题2:小说以“他”的角度行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北方的河》】

①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展开叙述,作者不受时空束缚,可以在叙事和心理活动描写之间自由切换,使叙事抒情更加灵活;

②“他”不仅仅是某个具体人物,而且还是那一代人的象征,以“他”的角度行文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

③拉开与人物的距离,产生更为理性的观照视角和分析视角。

          

          

          

环境

一、自然环境

概念:是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包括任务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本身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为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提供背景。

(2)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3)以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物方面:

(1)烘托人物的心情(2)暗示人物的命运。

3.情节方面:

(1)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2)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3)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对主题的作用:

表现或深化作品的主题。

例题: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到梨花屯去》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

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乌米》

例题:分析本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环境本身)

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人物)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人物)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活着》

例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环境)

②烘托了牛和老人的和谐。(人物)

③以此结尾,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主题);

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情节)

二、社会环境描写

概念: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的地点(具体场所)和生活环境;

(2)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3)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4)制造悬念,为情节发展做铺垫,让故事产生波澜;

(5)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背景)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表现历史悠久,财力雄厚)          
    店堂也异常宽大。西边是柜台。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润光洁。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筒把酒汲在酒坛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侧面烘托人物)

例题: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②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别具风采、财力雄厚;

③典型化的场景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

④开头详写酱园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主旨。

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 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东坛井的陈皮匠》

例题: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

(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三、场景描写:

定义:场景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分类: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

作用:

(1)给全篇“定调”,使叙述更加自然;

(2)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

(3)引导人物出场;

(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一种象征(具有暗示性)    

例题:小说的开头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场景特点:简陋,嘈杂。

场景描写作用:

突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贫困和思想的麻木;营造出压抑的氛围;为酒婆的出场蓄势。《酒婆》

整体赏析

(一)叙事谋篇

设问方式: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

答题角度总结:

1.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叙述人称及视角:

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

3.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详略安排、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

4.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形式、心理描写、大量回忆、叙述与写景相结合、回忆与现实相交织、时空集中。

5.  情节运行模式:一波三折式(摇摆式)、延宕式

例题1:作品是怎样叙述乌米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乌米》高尔基】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乌米的歌声引出乌米的故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使叙述集中。

④环境描写与叙事相结合,使乌米的故事具有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⑤在叙事中穿插“我”的心理活动,直接表达对乌米的同情与敬意,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

例题2:本文是如何围绕“麦收”来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分析。(6分)

(1)以“麦收”为线索,将麦收前、麦收中、麦收后的事情按时间顺序组合在一起。

(2)详写麦收中的各种事情,略写麦收前、麦收后的事情,使得文章中心突出。

(3)从小孩子的角度来写整个麦收过程,将小孩子的行为及感受穿插在大人们的麦收过程之中,使得文章真切可感。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手法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①运用夸张手法营造喜剧效果。比如,唐。罗洛发现坛子开裂,用“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突出他的痛心。

②通过设计意外、巧合的情节增强喜剧效果。比如,迪马大叔将自己封在坛子里是意外,橄榄油坛子最后恰巧撞在一棵橄榄树上是巧合。    

③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喜剧效果。比如,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形容唐。罗洛“一双狼似的眼睛”“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幽默风趣,画面感很强。(每点2分)

(二)语言特色

(1)看字\词的锤炼:看是否使用了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2)看句式的选择:长短句交错运用,整句(排比、对偶)散句的结合。

(3)看修辞方法的选用: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夸张、对偶、借代、双关、反复、反语等。

(4)看语言风格:平实自然、幽默辛辣、简明、清新、含蓄深沉、庄重典雅、诙谐风趣、生活形象、口语化、充满生活气息、有地方色彩,有时代特色等

(5)看语体色彩:

  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

  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节选自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雪》)

例题: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 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 环境,衬托人物心理。

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例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018年全国卷Ⅱ《有声电影》第6题)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 分而复合,主张 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 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 老天爷”,把抱怨 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 糖的,声音之大 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三)整篇小说主要的艺术特色

(1)叙事艺术(见叙事谋篇);

(2)描写艺术;

①人物描写;

②环境描写;

③场景描写;

(3)语言艺术(见语言特色) 。

例题:这篇小说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说明。《棋王》    

(1)以“我”为叙述视角,既有真实性,又叙事相对灵活,更便于从“我”的视角集中观察主人公王一生,从而更好地刻画他。(叙事艺术)

(2)刻画人物重在场面描写和细节刻画。如在对弈过程中,注重场面描写,既集中写王一生下棋的专注、投入,又用周围人的不同反应展现王一生棋艺的高超。细节描写极其丰富。如写王一生下完棋后仅用“睡死”两字就写出了王一生下棋的投入、付出的心血。(描写艺术)

(3)语言简洁有力,精练朴实。 (任写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语言艺术)

(四)小说的标题的作用

①含义,手法加效果  (题目本身)

②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效果)

③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环境)

④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 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情节)

⑤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情节)

⑥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人物)

⑦表现或 突出主题(主题)

例题:小说以“山坡羊”为题有什么作用?《山坡羊》

①线索作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紧紧围绕山坡羊为线索展开,通过“送羊羔—吃羊羔---养肥羊”展开故事情节。故事紧凑,情节生动。

②凸显人物形象。通过通过“送羊羔—吃羊羔---养肥羊”,凸显了李热心帮助马根根的心理转变过程。

③揭示了主题。基层干部李热心匠心独运,为了帮助马根根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的问题,想出了让马根根放羊脱贫的办法,揭示了精准扶贫的主题。

例题:有评论说,小说的标题应改为“人性的考验”。你认为有哪些理由呢?《魔术》

①“人性的考验"是小说的线索,是暗线。小说中围绕.魔术"展开的情节都是在进行人性的考验。

②概括了人物形象。.我"请求米斯拉教.我"变魔术,.我"面临着人性的考验,.我"最终没能通过这场考验。

③揭示了主题。人性时常面临着考验,人们如果不能控制私欲,往往会失去理智,最终导致失败。

④吸引读者。.人性的考验"引起读者兴趣,引人深思。(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五)文本特征

1.以“个”考“类”(该篇文章所体现的文体特征) (鲁迅的《理水》)

2.以理找据(给出文学理论,从该文本中找出依据)(《越野滑雪》“冰山理论”)

例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例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 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越野滑雪》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一)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八分之七)

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逛思。(效果)

科学性与文学性:

科学性:

1.内容和题材有关科学问题;

2.以科学事实和预见为基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文学性:

1.有较强的文学思维,如注重场景设计、想象奇幻;

2.有强烈文学手法、方法,如精巧的构思、出彩的叙事、精彩的描写等;

3.表达目的不只是表现科学原理发现等,更是幻想背后的人情、人文、文化和文明,如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等。

例题:有人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科学之美:文中想象外星飞船入侵,因飞船质量的引力,使海水上升形成了海水高山,冯帆在重力减小的情况下最终登上峰顶的艰辛过程,体现了宇宙科学之美。          
人性之美:冯帆在攀登过程中,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和羁绊自己已久的负罪感,征服一座座艰难险阻之“山”,体现了人性之美。

魔幻性与真实性

魔幻性在小说中主要指:

1.题材内容荒诞不经、脱离现实生活,或者人物、事件不存在现实生活中,或者用神话故事形式;

2.情节荒诞离奇;

3.笔法荒诞,荒诞离奇的描写、意识流手法、时空穿梭的构思等。

真实性:

1.人物真实:

2.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

3.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主题真实可信。

例题:“真实主义”是19世纪末意大利的重要文学流派,以着力反映真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为目的,本小说鲜明地呈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本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真实主义”的表现。

①描写是真实的。本小说围绕橄榄油坛子展开了唐。罗洛与农民的斗争,对不同阶层的人物进行了真实的描写,人物形象是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折射。

②主旨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小说写出了底层劳动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同时对唐。罗洛为代表的上层充满了嘲讽。(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例题:本文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请从“魔幻”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祖母的刺绣》

①祖母把现实的东西绣成图案,这东西就消失不见了,这是特异功能,是超越现实的、荒诞的,具有魔幻色彩。

②被祖母绣得消失的东西都是现实中恶与丑的东西,本文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③用魔幻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更能引人关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向善、向美的思想倾向。(效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例题: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6分)《一个人的名字》    

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

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

④抒情性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6分,每条2分,答对任意3条满分)

例题:《洛阳灯火》是发表在1956年8月1日《人民日报》上的一篇经典散文,但又写得像小说那样动人,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在文体上的这一特点。

本文有经典散文的特征:

①以作者“我”的第一人称叙述行文,这是散文常用的写作笔法;

②文章描写火车的夜行以及洛阳灯火,富有散文的意境之美;

③作品真实记录那个火热年代的生活和感情,叙述语言热诚真挚,抒情色彩浓郁。(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本文也运用了小说的笔法:

①作品中的将军和少校两人,一个能征善战、爱兵重情,一个舍己为人、英勇无畏,人物形象鲜明:

②几年前战火中救与被救,几年后火车上再次邂逅,巧合法让作品具有小说的趣味性。(技巧)

③少校没有脱帽,后文写他看完日记后压低帽子,少校与将军的对话,表明两人有共同作战的经历,这些伏笔与照应使作品具有了小说的曲折性。(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技巧)

          

          

          

          

散文的知识点

一、散文的体裁特征:

1.纪实性强;

2.形散神聚;

3.取材广泛:题材广泛,不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这一特色,请结合本文内容对此特色加以分析。(6分)《双城记》

答:文章虽取材广泛,语言表达活泼,但内容丰富,题旨明确而集中,体现了散文在自由中有节制的美。(1分)

“形散”:①涉及的内容繁杂,对两个城市进行比较时涉及自然、经济、文化、交通等诸多方面,还时常会宕开笔墨展开联想;

②语体风格多样,雅致的书面语与浅近的口语混杂。(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若从结构角度作答,可酌情给分)

“神聚”:本文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这两个城市的不同感受,全篇围绕这个主旨展开(2分)    

二、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1.散文的线索类型:

(1)时间线索;

(2)地点线索;

(3)物象;

(4)人物线索;

(5)感情/心理(情线);

(6)事件(事线)

例题文章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  《建水记》

(1)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人家庭院落;

(2)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每点3分)

例题: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文章的 ?试简要分析。《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本文是以双线交织的形式组织文章的。

(1)从叙事上讲,以“我的旅途为线索;

(2)从抒情上讲,穿插着“我”的心理活动变化。

从格尔木到唐古拉山,“我”的心情是兴奋喜悦的;到纳木措湖,“我”又眷恋和担忧;回到青藏线上眼望拉萨,“我的情绪欢快而高亢。

我的旅途:格尔木----唐古拉山-------纳木措湖-------回到青藏线;

心理活动变化:兴奋喜悦----眷恋和担忧------欢快而高亢

2.分析行文思路:

(1)规范表述应包括线索、层次、层意、思路特点。

(2)规范要求:线索准确,层意概括准确,层次要清晰,表述要有衔接词,不能遗漏要点。

(3)规范用语:先写……,再写……,后写……。

例题:请分析这篇散文的行文思路。《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全文以“我”的旅途为线索。

(1)先交代“我”驾车从格尔木到唐古拉山追赶火车,获取高原路途飞奔的确切感受(①~③段);

(2)再由眼前景回忆起以前在青藏高原翻山,在美国坐火车穿越及想到西藏村落的变化(④~⑩段);

(3)接着叙写前往纳木措湖宿夜并引发思考,表达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交融时作者的担忧(第⑩⑫段);

(4)最后叙写前往拉萨,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事物的到来( 第⑬段)。

3.分析心理变化过程。《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①兴奋欣喜。在青藏路上追赶火车,感受力量和速度的冲击,因新事物出现而激动。(1-3段)

②眷恋忧虑。停宿纳木错湖边,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带来撕裂的隐痛,为遭逢现代文明的古老文化担忧。(12段)

③欢快高亢。回到青藏线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可逆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化。(13段)

三、精准提炼内容要点

1、散文段落的作用

思考角度

1、内容上(若有手法要写手法)    

2、结构上

3、主旨(情感)上

4、效果上

(一)开头段落的作用:

内容:(运用……手法)写了……内容(概括段落的大致意思)

结构

1、总领全文;

2、开篇点题;

3、引起下文……内容或(为下文……做铺垫);

4、照应题目或照应下文……;

5、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谨;

6、为下文奠定……的感情基调,(若景物描写还可能渲染……的气氛,营造……意境)

效果: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如果有问句)引人深思  3 、诗文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主题:表达了……情感或者点明……的主旨。

(二)中间段落的作用

内容:1、(用…….手法)写了……内容(概括段落的大致意思)

结构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照应题目或上文的……内容;

3、呼应结尾;

4、引起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

效果:1.丰富了文本的内容2.诗文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表达了……情感

(三)结尾句段的作用

内容(运用……手法)写了……内容(概括段落的大致意思)

结构

1、总结全文;

2、照应题目;

3、照应前文……;

4、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谨;

5、卒章显志。

主题:揭示或深化、升华主题;表达了……情感。

效果:引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例:12.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几天来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为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而欢呼,而深受鼓舞。与此同时,在身体的深处,血液中有种古老的东西会起作用,会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出现了某种危机。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一些具体事情吗?是的,就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在纳木错,看到的种种情形,有理由让我们感到处理不好,好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关于这一切,大家都说得够多了。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本人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整个青藏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身体内部,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的基因总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13.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就消失了。虽然我知道,某一天置身于某一种特别的情境中间,这种情绪或者又会重新涌上心头。但一路往南,拉萨在望,看到铁路在渐深渐低的峡谷中穿过一个个正在播种的村庄,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

例题:第12和13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1)结构上承上。远承前文的喜悦,近承上一段关键内容“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等而来。

(2)情感上表达出眷恋、释怀。作者借此强调“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但很快就情绪模糊,直到后来亢奋。

(3)内容上突出主旨。作者要表达的是为遭逢现代文明的古老文化担忧,但一回到青藏线上作者又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可逆转,新事物的出现不可阻挡,便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化。

四、精准把握词句内涵

1、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方法:一借三看四联:

(1)“一借”,即借助词语的本义。

(2)“三看”,看词性、看位置、看效果。

(3)“四联”: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创作意图和社会背景;联系手法揣摩。

规范答题:先说词语本义,再说语境义。重点说语境义,语境义包括指代义、修辞义、主旨义等要点,可结合语境,说其中一种或者加以组合。

例:时间湮没了发生在那里的无数故事,横亘在荒山野岭的历史早在这群人到来之前就已经是赤裸裸的了,历史袒胸露背,而他们无法装饰山头。《蒙古人》

本义是修饰美化,在这里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例:一种感受的降临,一种觉悟的到来,和植物的开花结果一样,是有着自己的特定时间的。生命行进到中途,好像一首曲子,由轻拢慢拨,转入急管繁弦

“急管繁弦”在宋代晏殊的词中用以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文中加点的“轻拢慢拨”“急管繁弦”是什么含义? 请分别解释。

 (1)“轻拢慢拨”,是用演奏曲子的指法来比喻中年之前(青年阶段)悠闲、舒缓的人生状态;

 (2)“急管繁弦”是用曲子演奏的紧凑、繁复阶段来比喻进入中年后紧张繁杂的心理感受。

2.理解句子的含意:

(1)从重要词语入手

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理解其含意要抓住“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等关键词。

(2)从修辞手法入手

比喻句要明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反语要思考讽刺的现象等。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是个比喻句,弄清比喻的本体、喻体和它们的相似点,就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本体是“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喻体是“煤的形成”,相似点是: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当时牺牲了很多生命),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收效甚微),作者又说“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说明鲁迅不赞成徒手请愿。

(3)从句子的位置入手

如果是统领句,理解句子时要梳理后面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准确理解和概括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根据对前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作答。如“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是文章的总结句,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意义,即让麻木的人们觉悟起来,看见一丝希望,让真正的革命者更勇猛地去战斗。

(4)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最后都要写作者情感。

例题:文中说“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请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1)凝固的历史是指:①铜鼓历史悠久,传承着客家文化;铜鼓作为新中国革命圣地,有着令人难忘的红色历史。

(2)流动的现实是指:①铜鼓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荣耀;②铜鼓在“旅游+扶贫”的致富路上越走越好。

(3)作者希望我们更加关注铜鼓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将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精准赏析艺术技巧

1、散文中赏析句子或段落:

(1)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叠词、)

(2)句式之美(对偶句、排比句、运用一系列关联词的句子、长短句交错运用,整散句结合,能够让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修辞之美(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双关、借代)

(4)描写之美(白描、动静、视听、虚实、点面、对比衬托、铺陈渲染)

(5)语言风格(豪放、柔婉、直露、含蓄、质朴、华丽、庄重、诙谐、简洁、细腻)

(6)结构(看在文章中的位置)

(7)作者情感。

例题 5.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春天的清晨,我与一位邻居大姐约定去哈尔滨市动物园晨练。我们似乎是被一阵阵嘹亮的号角,或是高亢的呼唤所吸引,闻声走到了一座高大的丝网笼前。那一刻我的呼吸都几乎停止了,我看见了一群白色的和灰色的大鸟,不,是一群真正的仙鹤,正在笼中翩跹起舞——银衣白裙飘飘,身材修长流畅,长颈长腿灵巧敏捷,灰褐色的眼睛彼此深情地凝视对方--它们几乎具备了天才的舞蹈家应有的一切优势,还有内心热烈而疯狂的激情。它们在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中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伴奏的音乐流淌在它们的血液里,我们人类是听不见的。一只白鹤高雅地踮起足尖,将长喙伸向太阳的方向,一次又一次,总是与其他的鹤擦肩而过,然后一个华丽转身,在笼中奔跑翻腾,掀起一阵忧郁的尘雾——这是白鹤的单人舞,高傲而又孤独。而双人舞的风格则完全不同,那是热情奔放而又光焰四射的: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互相呼应的,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它们不停地追逐嬉戏,扇动着翅膀换位拍打,像是在拥抱与抚慰对方;鹤似以腾跃示欢喜、以展翅示仰慕、以交颈示情爱、以啄羽示亲近。那般缠绵悱恻,难舍难分;那样扑朔迷离,如影随形。鹤在舞蹈时,在天地间释放了它求偶的全部渴望与爱意,忘我忘情如痴如醉,令观者惊羡而自愧不如。当笼中所有的鹤都一同起舞时,犹如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一场气势磅礴而壮美的集体舞开始了,整个笼子似乎都在震撼。我听见了雄浑的交响乐,还有旷野春风的呼啸;然而,眼前白鹤的狂舞却旁若无人,依旧悄然无声地进行着。

6.那一刻我相信天下所有见过鹤舞的人,都会为它们的真诚率性而深深感动。《鹤的舞蹈》    

第五段对鹤舞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了鹤的什么特征?试做简要分析。(6分)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如对鹤鸟的外形、神态、鸣声、动作等的刻画是正面捕写,直接、生动、鲜活地展示出鹤鸟的形象,

"我"的心理、情感和联想等是侧面烘托,间接强化、突出了鹤鸟的形象和品性;

正面描写中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绘声绘形绘色地描摹出鹤鸟的音容美姿。

(每个要点加具体分析2分,共4分。如从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角度鉴赏,言之有据、分析合理,亦可得分。意思答对即可。)

(2)突出了鹤的美丽高雅、真诚率性的特征。(2分,每个特征1分。)

例: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白鹿原奏响一只老腔》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①联想。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六、精准探究丰富意蕴

1、散文的标题的含义

①手法加效果(题目本身)

②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③抓关键词

④作者情感

⑤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效果)

例:文章标题“土豆兄弟”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土豆外表憨厚朴实,像是“我”的兄弟; (表层含义)(本义)

②土豆伴随“我”长大,与“我”关系密切; (深层含义)

③进城打工的乡亲具有泥土般的品质,他们是“我”的土豆兄弟。(深层含义)(比喻义)

2、散文的标题的作用

①手法加效果(题目本身)

②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效果)

③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环境)

④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

⑤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内容)

⑥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人物)

⑦表现或突出主题(主题)

例:请谈谈文章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标题的理由。《春意挂上了树梢》

①富有诗意,引发人们对美好春天的想象。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一语双关,既指春天的和暖和盎然生机,同时“春意”又具有象征义,和文章主题相契合,表达作者对人世间的温暖春天的向往,期盼人们能够摆脱苦难。

例: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记忆里的光》

(1)“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

(2)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

(3)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每点2分)

例:《我从荒漠来》我从荒漠来,还要回到荒漠去!我想念那浩浩渺渺的沙海,也想念那坦坦荡荡的荒漠,还有那些漫漫戈壁上丛生的沙蒿、沙柳、冬青、芨芨草和骆驼刺。我要回去,掘取那甘冽的清泉。

生活中更深的,也就更美!

啊!骆驼……(有删改)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我从荒漠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1)“我从荒漠来”,指荒漠的生活经历,成就了“我”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指出在文中的内容)

(2)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的老师荒漠放驼人”“沙漠驮盐遇险”“荒原深井打水”等相关内容。(如何统摄全文)

(3)最后,以“我从荒漠来,还要回到荒漠去”,呼应题目,升华主题。(最后情感和结构作用)

(本题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的知识点

一、诗歌的形象类

(一)人物形象

1)步骤一: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身份、性格)

(2)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是如何展现的)   

(3)步骤三: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请问陆鸿渐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①陆鸿渐是一个远离世俗、寄情山水、洒脱放达的隐士形象。(步骤一)

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放达。(步骤二)

③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分析人物形象应注意的几点:    

1. 知人论世,关注人物背景、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

2. 从人物的肖像、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

3. 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环境烘托)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胡无人①(节选)

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

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6分)

形象: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性格加分析)

如何塑造:

①通过动作描写。“追奔”“夺城”等动作表现“丈夫”勇敢作战。(正面)

②借环境烘托。“冷露”“青海月”“黄河冰”写战斗环境的艰苦,从而表现“丈夫”不畏艰险。(侧面)

(形象概括2分,分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景物形象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翻译)抓意象描绘画面,要忠于原诗。          
②概括意境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情感。表达了作者** ** **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描绘画面翻译)。

2、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江水春景图(意境氛围)。

3、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情感)

(三)事物形象(咏物诗)

咏物诗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答:诗中通过对凤凰的生活习性、声音及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的品性。(高洁2分,志向远大2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1分)。全诗状写凤凰虽然能“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但是“适逢商风起”,只能摧藏羽翼而不知“何时复回翔”,遗憾自己“处非位”,唯有黯然悲伤。这里诗人以凤凰白比(自喻,自况,1分),抒发了自己虽志向远大,但迫于时代的凄风苦雨,孤苦无奈(1分)、凌云壮志终无法实现(1分)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题

1.析字(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所用的技巧)

(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多数情况形容词用作动词。修辞手法则以比喻、拟人、通感等为主,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2.绘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析效果(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举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第三句中的“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看”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析字)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送别的人肝肠寸断。(述景)

步骤三: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析效果)

(二)炼句:          
1.炼内容     2.炼手法      3.炼情感          
4.炼字       5.炼结构      6.炼语言风格

举例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①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1分)(释句意)。

②这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手法)(1分),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宁静的风光,(效果或情感)( 2分)

③引出下联对朋友消暑的邀请。(结构)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请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

释句意: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送裴侍御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

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释句意:江舟移动,明月抚照人的影子洒在江里,我达达的马蹄与返回的路上的山花邂逅。

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

②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动。

③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路出”,构思巧妙。

(三)诗眼题

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一)赏析“句中眼”(转化成炼字题)          
(二)诗中眼:一字(词)领全诗型
    

“诗中眼”的解题思路:

1.指出“诗眼”。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这个字写了哪些内容。

(对于绝句,可以逐句分析;对于律诗,可以逐联分析;对词曲,可以逐层分析。)

3.指出诗眼的作用。(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或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统摄全篇、画龙点睛、起到线索的作用、照应标题等)。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问题:诗中“闲”是诗歌的诗眼,请作简要赏析。

①诗人闲居乡村,首二句选用了梅子、芭蕉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的意象,营造清新幽静的意境,为下面抒发心情的闲适奠定基础;三四句写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直接点明心情的闲适。(第一步)

②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第二步)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四)语言风格类

提问方式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语言风格的分类与特点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

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2)“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3)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


 

比兴:渲染或导引

比喻:突出、化虚为实

比拟:形象生动

对偶:整齐含蓄

对比:鲜明突出

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双关:含蓄委婉、趣味

夸张:浪漫、突出醒目

借代:简练含蓄

互文:言简意赅

反问设问:承启深化、强调

反复:强调突出


 

2.描写手法(人或景)

修辞手法

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俯仰结合;    

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视听结合、多角度写景)

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各种描写(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细节;侧面描写)

四个结合:动静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动为静、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虚写或者想象)、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五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衬托、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3.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

以乐景衬哀情

以景结情

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借典抒情(用典)

4.结构技巧

诗歌常见的技巧:

首尾照应   过渡

开门见山   铺垫

层层深入   伏笔

先总后分   照应

先景后情   重章叠句

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抑扬(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

表现手法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这首诗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诗人的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

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④对比,“方一笑”与“还成泣”对比,写出了相聚短暂的遗憾。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幕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①运用叠词和衬托手法写景,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

②运用比喻手法,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

③以乐衬哀,眼前如花似月的一切越美好,越能反衬出下面诗句“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所表达的抒情主人公的惶恐、失意和焦虑。

北园梨花

文  同

寒食北国春已深,梨花满枝雪围遍。

清香每向风外得,秀艳应难月中见。

苦嫌桃李共妖冶,多谢松篁相葱蒨①。

黄鹂紫燕莫过从,时有一声拖白练。

【注】①葱蒨:青绿色。

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

①衬托。用松竹的青翠来映衬梨花的雪白,二者相得益彰;用桃李的“妖冶”来反衬梨花白得纯粹。          
②拟人。颈联的“苦嫌”“多谢”赋予梨花以人的情感。          
③比喻。将“梨花满枝”比作“雪围遍”,形象地写出梨花之白之多。          
④虚实结合。实写时令、梨花盛开等景象,而想象梨花之美在月宫也难见则是虚写。

分析写景手法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本诗写景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其写景手法进行赏析,至少写出三种。

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柳枝似笼裙,梅花如鸡舌,江水像琼花,三个比喻从形态和色彩两方面比喻,生动形象。

②动静结合。前三联写景,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春风、江流、山莺是动静,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

③用多种感觉写景,全面而精确地写出了早春风物。云白、柳绿、梅红等是视觉,“兼红气”写的是嗅觉,“莺啼尚小”写的是听觉。

④远近结合。第一联是远镜头,第二联则是近镜头,第五句是远镜头,第六句又是近镜头,画面有层次感。

虚实结合分析

望海楼

宋代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

1、颔联两句是诗人登楼俯瞰而描绘的图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似是三峡之声,引起了我挥笔作画的雅兴;江上片片征帆引入眼帘,仿佛带着六朝的影子引起了我的酒兴。(概括+翻译)

2、实景是“江声”与“帆影”;虚景是“三峡”“六朝”笔兴和酒兴。(实景,虚景分析)

3、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景与情超脱现实,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时间空间意境,激发读者想象,韵味无穷。(虚实结合的效果)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艺术手法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虚实结合。

②陆词上片虚写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下片实写梦醒后的情景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抒发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情。

③辛词虚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写秋天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首句和末句实写挑灯看剑、念念不忘征战的心情和年老鬓衰、梦想落空之后的感伤。

分析抒情手法

四犯令

侯寘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①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酴醿②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注】①“拚”同“拼”。②酴醿:即“荼蘼”,花期最迟、暮春才开的一种花。

本词下阙,作者独出心裁来抒写离别之情,请结合相关词句加以赏析。

①“春逐行人去”句,运用想象/拟人,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行,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

②用心理感受/虚写,由芳草和离愁想象出来的春天和行人的内在联系,使作者突发奇想,要像茶蘼一样把春光、也把行人留到最后一刻。但这只是一段痴想,表达了词人因无计留人而产生的深沉惆怅和叹惋。

③新奇丰富的想象和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深重的情感。

5.情景关系: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2.触景生情

3.以乐景衬哀情

4.以景结情    

西村_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问:尾联最后一句“细云新月耿黄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两问)

1、黄昏时分,光线微明,天空飘着纤云,一弯新月升起,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山村黄昏图。(描画面+意境氛围)

2、借景抒情,诗人借黄昏之细云、新月等景象抒发了对西村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情景关系一)

3、以景结情,诗歌最后一句景物描写收束诗人对西村喜爱之情的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情景关系二)

(四)古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一)理解诗歌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释句意

2.作者情感

有手法写手法

举例: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含义

②表达了诗人虽然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6分,每条3分。)(情感)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之时。

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①尾联写自己深夜难眠,挑灯细细品读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含义)

②借用《出师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情感一)

③同时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也暗含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情感二)

蝶恋花

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①。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②。

【注】①鴂:伯劳鸟,鸣声悲凄。②角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发音哀厉高亢。梅花月,月色如梅花,也指乐曲《梅花落》。《梅花落》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

词的末尾两句“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①词人在五更从梦中惊醒,美梦不成,又听到哀厉刺耳的角声,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含义)

②表达了词人不能回家的愁苦,以及对家乡和家人深深的思念。(情感)

(二)情感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2)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3)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          
(4)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5)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致酒行①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②。

主父③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④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⑤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朝廷以避父“晋肃”名讳为理由,剥夺了李贺的科举考试资格,之后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歌。②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③主父:《汉书》载,主父偃擅长纵横之术,游历入关后请人举荐出仕,无果;不久财尽则“诸侯宾客多厌之”。④马周:《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马周代替常何条陈二十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后被授监察御史。⑤迷魂:宋玉曾作《招魂》以招屈原之魂,此处指执迷不悟。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①表达不受赏识、不得志的痛苦,通过引用主父偃屡进白眼(或马周在新丰被轻视)的典故。

②表达漂泊困顿、久羁异乡的辛酸,通过描绘家人折柳望眼欲穿的情景。

③表达终有出头之日的乐观自信,通过写马周后来受赏识的故事。

④表达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通过描绘雄鸡髙唱迎来天明之景。

五、其他

(一)比较鉴赏类


 

          

          

              赠筝妓伍卿

李远

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

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

          

          

          

          

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问】两首诗均以描写音乐见长,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描写音乐方式的异同。(6分)

【答】(1)共同点:都运用侧面描写。李诗“满筵座客“听后不语,运用座客反应来描写音乐的哀婉之感;钱诗中楚客“不堪“听,以此反应描写音乐效果之悲苦。(2分)

(2)不同点:①李诗尾句运用比喻。把哀婉的筝音比成是行雁的哀鸣,形象生动写出音乐的哀戚动人(以形写声亦可)

②钱诗运用想象。想象瑟声感动金石,传声苍穹,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描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传递出音乐的悲伤感人。(或:钱诗在乐曲的高潮处戛然而止,由虚转实,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达到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2分)

          

别林景思

尤袤

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

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

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

后夜相思眇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

“后夜相思眇空阔”一句在表达惜别深情时,与柳永的《雨霖铃》中某些诗句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眇空阔”与“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都用天地的阔大反衬自己离开对方后的渺小孤独,借此表达不舍之情;(3分)(回答为借景衬情也可酌情给分)

(2)“后夜相思”与“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都用虚写的方式,还没有和对方分开就开始思念,借此表达了不舍之情。(3分)

送天台僧

贾岛

远梦归华顶①,扁舟背岳阳。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注】①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本诗的第三联和“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异同。

①相同:两诗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来虚写,哀景衬哀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都通过想象对离别后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云天离别后的心情,让这种孤寂之情,更显得孤寂。

②不同:柳永表达的是自己离别后的情景,本诗表达的是朋友僧人一路上孤寂的云天情景,描写友人的孤寂清修的形象,实际反衬出自己。

(二)评价类

上礼部李侍郎.白鹭

刘长卿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

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

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

咏物诗讲究“粘脱”。粘,即笔墨集中在写物上;脱,即离开此物而言它。一首好的咏物诗,应该是粘脱自如。请具体分析本诗在这方面的特点。(6分)

①这首诗集中笔墨描写白鹭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它的孤独与内心的渴望,这是粘。

②诗人的用意却并不在写白鹭上,而是以鹭喻己,表现自己的处境及对李侍郎提携、举荐的希望,这是脱。          
③全诗句句写鹭,又句句写己,粘脱不露痕迹,可谓自如。(回扣观点)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醉中出西门偶书

陆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理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愤懑)

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不消沉)

(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进艇①

杜甫

南京②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③无谢④玉为缸。

【注】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寓居草堂之时。②南京:指当时的成都。③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④无谢:犹不让,不亚。    

明末清初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公艰难入蜀,得携妻子,此不幸中之幸也,故形之于咏歌。”请分析诗人的“不幸”与“幸”在本诗中的表现。

① “不幸”:“南京久客”一句写诗人长年颠沛漂泊,客居异乡;“北望伤神”一句写诗人北望长安,感伤国势颓败、壮志难酬。于家于国可谓不幸。

②“幸”:诗歌后三联,写诗人携妻挈子,乘舟出游,虽粗茶淡浆,却也闲适安定。在漂泊流离中暂得一家团圆安稳,也是人生之幸。

(三)开放类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①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 ①叶丞相,即叶衡,主战派之一,词中的“高人”就是指叶丞相。

 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词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你怎样认为的?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

示例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豁达的心境。

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词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词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词人的豁达。

示例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

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点绛唇·闺思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

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示例一:“连天衰草”好。

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哀景)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哀情)刻画出一个对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借景抒情)

示例二:“连天芳草”好。

芳草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乐景)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哀情)(以乐景衬哀情)。

          

          

论述类文本

论据

【事实论据】古今中外妇孺皆知的可以论证论点的事例。    

【道理论据】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

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假设论证:针对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论证结构:

A.并列式。这种并列可以是在中心论点统帅之下的几个分论点的并列,也可以是论证过程中的几个论据的并列。在语言形式上往往有“第一”“第二”……或“首先” “其次”等等标志。

B.对照式。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两种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这就是对照式。参与对照的双方,或者是一“正”一“反”,或者是一“主”一“从”。

C.层进式。文章各个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先后的顺序不可调换,这就是层进式的结构。这种层进式的结构,反映出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一般的顺序,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D.总分式。这种结构包括“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就是论证的层次之间,先总说后分说,或是先分说后总说,或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E.先破后立。(先批驳错误观点,再确立自己的观点)

论证语言的特点:

1.准确(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限定成分恰当。)、

严密;(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2.概括性和简洁性;(议论文中事实叙述需简明扼要,不用太细致。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

3.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考查方式(一)

材料(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

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

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例题: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以“旅行者”号探测器为例,论证了无线电信息传输会出现极大的延迟;以“墨子”号卫星为例,论证了量子通信信息传输能力强。

②对比论证:将量子计算机与电子计算机进行对比,论证了量子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

考查方式(二)

材料是如何论证的?    材料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角度:

1.  论点:

  (1)开篇提出问题(论点),再进行具体分析,论证思路清晰  

  (2)引用人物话语来引出观点,再进行分析,思路清晰。

  (3)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观点,再进行分析,思路清晰。

  (4)先破后立(先指出错误观点,再确立自己的观点)

2. 论据:论据充分,真实可靠。(举出一个论据来)

3. 论证结构: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

4.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等

5. 论证语言:严谨、平实、生动行象,说服力强。

例题解析:

1、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①开门见山,开篇提出问题、表明论点,引人深思。

 ②全文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观点鲜明。

 ③论证中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例题2.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1)开门见山,提观点“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                

(2)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层递式。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勇者不惧”进行论证。                                        

(3)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4)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例题3: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高二下学期质检一)

①开篇提出论点,首段指出:“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接下来文章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

②论据充分,真实可靠。例如文中论据,用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传奇女子柳如是来说明历史的情感性。

③论证具有完整性,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手法。

例题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论证结构清晰严整。作者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结构清晰明了,整齐严谨。

(2)论证语言严谨。作者为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采用了大量的数据与历史史实。

(3)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引用习总书记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

例题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1)开门见山,提观点“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 (论点)                

(2)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层递式。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勇者不惧”进行论证。   (论证结构)                                     

(3)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论证方法)

(4)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论证语言)     

考查方式(三)

论证思路(也就是行文脉络)

1.如果有论证结构,先写论证结构,然后再具体分析。

2.在具体分析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先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然后用“首先/开篇、接着、然后……最后”串联答案。

3.注意分条作答。

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图片

①首先解说仓颉的影响,以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引出对古汉字的整理与研究;

②接着介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并分析这些古文字与汉字之间的关系;

③最后指出各个时期的汉字资料情况,以及汉字的真正成熟时期。

图片材料二: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采用总分结构。

①开篇提出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受到漠视;

②接着阐述了网络小说类型化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    

③最后阐述应充分肯定网络小说的独创性。

材料一:

图片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部分行文脉络。

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指出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

②然后把它分为三个分论点,分别进行阐述。

考查方式(四):论证思路

1.论证结构:

2.论证方法:

3.行文脉络:首先。。。。。其次。。。。再次。。。。(分层概括段意。)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2021年新高考1卷)

标准答案:

(1)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出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加以阐释。(2分)

(2)材料二引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2分)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论证思路)。

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

②首先指明“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基础”;

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阐发“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

最后指出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

考查方式(五)下定义          
公式表示就是: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

“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既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

“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 

例如:民歌是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的、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

例题赏析:

(2020山东新高考)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继承沿革地理研究的传统,是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

特殊考法1:侧重点

两则材料都是文艺评论,但论述的角度和评论内容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石家庄质检)

①论述角度:材料一从正面论述,材料二从反面论述。

②内容的侧重点:材料一重在论述如何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和锐气。材料二重在批判骂杀与捧杀的乱象。

特殊考法2:论证的严密性

(1)论证结构严谨。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更加严密,然后按照事理逻辑逐层分析。

(2)恰当的论证方法。使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使观点表达更严谨,更有说服力。

(3)语言精准。使用“即时交互模式”等专业化术语以及“可望”“可能”等限制性词语使表达更为客观、缜密。

第三段

在我国戏曲剧种音乐的形成发展史中,京剧音乐的形成发展史极具特殊性。我们知道,在我国300多个剧种里,绝大多数剧种都是从当地民歌、说唱或歌舞音乐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然而,京剧则是在对民间多种艺术有了长期吸收,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了长期继承和发扬,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的徽、汉、昆等剧种基础上的直接继承,是北京地区多种外来声腔、剧种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晶。京剧除了没有像中国整个戏曲艺术发展史上那样渐变的过程外,在构成戏曲形式的诸因素中,也没有经历过像某一个剧种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缓慢发展历程,而是在许多本来就已经成熟的剧种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也有一个丰富、提高、融化、融合的过程,也有孕育、确立、成熟与发展的几个阶段,是在逐渐发展中才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毕竟是对完整、成熟艺术的继承。如京剧声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最主要的皮、簧两腔,它们在京剧艺术形成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合流,就已经形成了后来京剧艺术中完善的“唱腔”。还有“四平调”“昆腔”“吹腔”等腔调,都不是在北京地区形成的。所以,如果要谈及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史,则应该主要以构成京剧的各种声腔为线索,同时,这样也就能够解释清楚京剧以“唱”为中心的历史原因。

第4段 

    虽然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并不算长,然而,关于其确切的形成年代和发展历史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京剧的历史应从清乾隆年间的第一个徽班进京时算起;第二种看法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不言而喻,是由于这个时代出现了老“三鼎甲”之首的“大老板”程长庚。第三种说法则认为京剧的形成应始于清同治年间,其理由是这个时代的京剧名家谭鑫培,规范统一了京剧的音韵,并确立了京剧艺术的表演规范形式。目前的这几种说法的确也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其实,这也正是京剧艺术所经历过的发展历程。但是,那种片面地强调谁为京剧的第一代演员,谁又应是京剧代表人物的认识观念,就京剧历史发展的特殊过程来看,似乎是行之不通。同样,或者把另外其他阶段哪些人物尊为整个京剧艺术的代表都行不通是一个道理。我们知道,北京不仅是赓衍了几百年的京华之地,而且,更是一个北方诸省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自清初以来,各地的剧种、戏班相继不断流入北京,形成了北京地区戏曲活动繁荣的局面,也有所谓“京腔”之称。但是,这不是京剧的命名,京剧名称的命名来自上海。虽然,在许多有关京剧形成史的著作中,有的也对京剧艺术的形成作了几个阶段的分段论述,但是,大多未见进一步阐述,特别是没有明确提出对京剧艺术的时代划分问题。如果我们把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也许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全面认识京剧艺术的发展形成历史。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第三段与第四段论证方式的不同。(4分)(论证方式)    

第三段是采用立论的方式。(1分)先摆出观点:京剧音乐的形成发展史极具特殊性;然后将京剧与其他剧种对照,指出京剧是对完整、成熟艺术的继承;最后举声腔艺术的例子来佐证观点。(1分)。

第四段是采用驳论的方式。(1分)先就“京剧确切的形成年代和发展历史”提出三种不同的说法;然后对这几种说法进行驳斥;最后提出“把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的解决办法。(1分)

4.材料一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请简要分析其论证语言的特点,并举例说明。(论证语言)

严密准确,富于逻辑性。本文语言严谨客观,逻辑性强。如“它也不是压制个体、压制团体、压制人类的”,个体、团体、人类三个词语由小到大,列举全面,逻辑性强。

简洁明了,富于概括性。如“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有无”“大小”概括了进取精神的多种状态。

(每点2分,指出特点1分,举例分析1分,答出两点即可。举例不必拘泥于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

分享到:
点击次数:88   更新时间:2024-10-18 05:48:1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