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banner

联系我们

韶关百科学历教育网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
矿山公园200米 
地址二:武江区吉祥路与芙蓉北二路交叉口,嘉乐苑二楼(工业路沙湖市场南侧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新闻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牵手”DeepSeek 韶关加速AI产业布局•拥抱“AI+”工业老城 向“新”再出发



“牵手”DeepSeek 韶关加速AI产业布局

拥抱“AI+”工业老城向“新”再出发

韶关日报记者 侯海霞 通讯员 刘音伦 李丽群

  嘉立创(翁源)先进电子科技产业园车间一角。张伟摄

韶关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部署上线了DeepSeek大模型的AI功能。图片由市行政服务中心提供


韶关学院打造跨学科AI课程矩阵。图片由韶关学院提供


智能制造通过技术融合与模式创新,优化了生产流程。图为丹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忙碌着。刘音伦摄

  在韶关市翁源县,嘉立创集团数字化生产基地SMT工厂二期10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内,新投产的50条产线、数百台设备正满负荷生产。在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之下,新生产线仅投产一个月,周产能(SMT焊点)便从百万级跃升至一亿以上,直接跨越传统产线半年冷启动周期,快速实现满负荷运转,造就了车间里的“中国速度”。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特别是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以其强大的智能交互能力在全球引发轰动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共识。  

  在这场AI技术的浪潮中,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算力枢纽,粤北工业老城韶关正积极拥抱变革,从政务服务到教育医疗,从工业场景到市民生活,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布局,推动城市数字化发展。  

  踩着人工智能发展时代节拍,在“老”与“新”的碰撞融合中,韶关要如何实现与数字经济的“双向奔赴”,全面赋能千行百业乘“智”而上,让群众乐享数字新生活?对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AI+智造以数字赋能产业升级


  机械臂上下飞舞,产线工程师在机械间穿梭忙碌,只需部分人工,自动化率极高……在机械臂的精准舞动与数据流的无声奔涌中,韶关制造业正迎来一场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数智化变革。  

  “车间的设备、对讲机,都实现了全面的互联互通,做到了数据驱动的工厂自运作,包括自动接单、算法排单、自动编写作业程序。”嘉立创集团韶关智造基地PCBA生产主管姜伟东表示。  

  通过对算力、数据、算法等软件的合理使用赋能硬件设备,构筑了高度柔性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工程管理及生产制造体系,满足了“小批量、多样化、快交付”的订单需求。  

  工业化自动程度升级让“传统人工生产”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变的画面,同样在位于曲江区的中南股份上演着。  

  2月中旬,中南股份部署接入了DeepSeek-R1-32b和DeepSeek-R1-70b两个版本的大模型,已应用于信息系统运维知识库场景。当前,中南股份正积极探索DeepSeek大模型在其他业务场景中的应用,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技术赋能驱动行业变革也悄然发生在生物医药行业。位于韶关高新区的广东丹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在智能生产信息化方面,实验室LIMS系统、生产MES系统、BI系统、WMS智能仓储管理系统、QMS质量管理系统等均已上线。  

  “智能制造通过技术融合与模式创新,不仅重塑了生产流程,还推动了制造业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丹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丽铃如是说。  

  通过自动化、数据驱动的优化及智能决策系统,大幅缩短生产周期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如MES生产管理系统上线,实现了设备互联与实时数据分析,多维度分析看板,数据驱动生产决策,优化生产流程。”张丽铃说。  

  同时,通过减少人工依赖、优化能耗和智能分析与预测降低成本,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如WMS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上线,通过系统集成和多仓库统一管理,增强供应链协同能力,还为企业提供了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助力企业在供应链竞争中占据优势。  

  而QMS质量管理系统、实验室LIMS系统上线后,对样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实验数据进行管理,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稳定,同时通过实时监控和精准控制提升产品质量。  

  这些新技术、新系统的上线应用,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将上升一个新台阶,同时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与竞争力。  

  当前,我市正加速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围绕智能计算上下游产业加强产业招引,全力打造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集聚区。  

  “接下来,我们将着力延链补链,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围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领域,利用现有的算力基础,聚焦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及项目落户韶关,逐步扩大本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提升数字化服务供给能力,培育壮大智算产业。”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说。


  AI+政务智脑升级智能治理

   与过往数次科技浪潮不同,在这场由DeepSeek带来的政务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政务机关成为最快响应的一批“赶潮人”。  

  近日,在韶关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话务大厅内,电话铃声、说话声、敲击键盘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听取和回应市民的咨询和诉求。但和以往不同的是,大家的身边多了一位“AI帮手”。  

  韶关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部署上线了DeepSeek大模型的AI功能。涵盖包括智能坐席助手、智能辅助填单、智能知识库和智能分类分拨等AI应用模块,为市民提供更智能高效的民生服务。  

  “AI应用模块能够智能识别市民来电意图及关键信息,并推荐知识库内容,有效辅助座席人员快速解答市民疑问,还能识别并填充到工单系统中,确保信息记录完整准确,让市民诉求得到更快速响应,全面提升服务质效和群众满意度。”市行政服务中心热线管理科科长李建联介绍道。  

  除了热线接听以外,在工单后续处理的多个环节中,AI也大显身手。  

  智能知识库模块能自动从通话中提取诉求信息,通过实时匹配相关政策解答,为座席人员提供及时、精准的知识支持。智能分类分拨模块可根据通话内容自动推荐相关标签,方便座席人员快速分类和归档群众诉求,为后续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撑。  

  今年2月,韶关电信依托中国电信“云-网-安-智算”一体化能力采用全栈国产化部署方案,基于本地化的开发团队在48小时内完成DeepSeek-R1“满血版”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和相关应用上线,成为全国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中首个成功部署上线DeepSeek全尺寸大模型的城市,标志着韶关在算力赋能产业发展、服务行业应用推动全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迈出重要一步。  

  智能问答、图表生成、文章扩写润色……在AI的加持下,政务办公变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减轻了公职人员的事务性负担,让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复杂政策的创新与决策研究,在“最后一公里”提升人性化治理的温度。  

  “DeepSeek已深度集成至韶关市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OA)和粤政易移动端,实现市县镇村四级8.7万公务人员全覆盖。”中国电信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算力中心运营总监张志强说,“目前承载日均超20万次政务端智能服务调用,主要覆盖公文拟稿、会议纪要生成等高频场景。”


  AI+教育打开学习生活新方式


  “人工智能的浪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找准定位、实现成长,是每一名青年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满血版”DeepSeek-R1的“韶院智小樱”智能体,3月19日,韶关学院首次采用人机结合的形式主持“思政第一课”,让师生们切身体会到AI带来的学习新生活。这项部署在校园神经中枢的“智慧大脑”正在悄然重塑着韶关学院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生态。  

  “韶关学院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AI应用生态体系。”韶关学院教务部部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李锦如是说。  

  该校引入AI辅助教学系统,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全面应用智能评测、学情分析等工具,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测与精准优化。通过AI技术赋能课件制作、教案设计、习题生成、作业查重等环节,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我们还试点运行AI学习助手,通过分析学生作业、考试数据,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针对性强化薄弱环节。”李锦说。为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该校还开设了《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课程,并融入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引导学生科学使用AI学伴、智能学习工具,制定差异化个人培养计划,实现精准化、自主化学习。  

  目前,该校基于“类别+模块”形式,已逐步构建“通识-学科-专业”3大类别的人工智能课程群。  

  学科基础课方面,学校与商汤科技等企业联合共建人工智能实践实训平台,面向理科师范类专业,将《人工智能实践应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作为理科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重在培养师范类学生从事基础教育所需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课程方面,面向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基础与实践》《人工智能基础》《人工智能与应用》专业选修课,以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为核心,涵盖搜索算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理论,注重跨学科融合数学、信号与系统知识,利用Matlab工具链实现算法可视化;引入GAN、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拓宽学生视野。  

  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该校开设《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导论》专业选修课,注重与AI技术深度融合,采用体验式、交互式和DIY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深入体验AI技术的应用,提升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AI技术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破局构建人才场景价值闭环


  新技术、新动能正在催生就业新空间。但是目前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结构性矛盾,需要构建起人才、场景与商业价值之间的高效闭环,在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时代真正抢占先机,拔得头筹。  

  “目前,我市在AI产业布局中主要存在高端人才匮乏、产学研协同不足、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建设不足,即中小企业转型困难以及AI相关的创新平台缺失等问题。”韶关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苗德成分析道。  

  苗德成认为,在应用过程上主要存在应用场景碎片化,规模化推广不足的问题。一是场景开放度低,政府、公共机构主导的场景合作力度不足,企业多采用‘一个场景一个模型’的模式,开发周期长、效率低。二是缺乏标杆案例,尽管韶关在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尝试AI应用,但可复制的示范性场景较少,细分领域潜力未充分挖掘。三是公共数据利用不足,政务、医疗、教育、司法等领域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尚未完善,高质量中文数据集和语料库建设滞后,影响大模型训练效果。  

  张丽铃对此也深有感触:“在应用过程中,企业也面临数据孤岛、系统集成度不高等挑战。需要加强系统间数据共享,提升集成度,并引入更多智能化设备。同时,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助力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再上新台阶。”  

  企业对AI技术认知有限,缺乏成熟解决方案,智改数转等数字化转型投入不足。同时,缺乏国家级人工智能学院、标杆性创新平台,上下游产业协同效应不够凸显等问题也掣肘着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深入推进。  

  对此,苗德成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联合华为、鹏城实验室等共建国产算力生态圈,提升信创软硬件适配能力;建设共享算力平台,依托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打造大湾区公共算力调度中心,推动算力资源共享与交易;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建设人才培育基地,大力引进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高级职称且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韶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开设“AI+产业”交叉学科,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简而言之,要通过课程产业适配、师资能力升级、校企利益绑定,将学校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深度耦合。同时,政策需重点支持‘留才’机制,避免培养与就业的‘两张皮’现象,真正实现‘育得出、用得上、留得住’。”苗德成说。  

  针对高校AI产业人才培养,李锦介绍,韶关学院已出台《韶关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2025-2027年)》,对未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作了一个全面的设计与规划,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此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应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并聚焦垂直场景,打造示范应用。深耕优势领域,如围绕农业、制造、医疗、政务等需求明确的场景,开发定制化AI工具。同时,构建标杆项目,联合企业建设“AI+乡村振兴”“AI+智慧园区”等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

.

.

分享到:
点击次数:34   更新时间:2025-03-27 03:29:45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