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banner

联系我们

韶关百科学历教育网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
矿山公园200米 
地址二:武江区吉祥路与芙蓉北二路交叉口,嘉乐苑二楼(工业路沙湖市场南侧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院校动态新闻

首页>> 院校动态新闻>>

【中国教育报】 “组合拳”为山区教育“强筋健骨” “黑科技”促地方产业“换挡升级” 韶关学院“智慧星光”照亮粤北振兴路



.

【中国教育报】 “组合拳”为山区教育“强筋健骨” “黑科技”促地方产业“换挡升级”——韶关学院:“智慧星光”照亮粤北振兴路(2018年10月25日封底)

 

前不久,在韶关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建华博士助力下,广东金友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攻克稻米深加工发酵制备技术,掌握了特色益生菌米乳饮品高值化综合利用关键工艺,新的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呼之欲出。

 

金友集团地处粤北,原来该企业产业链条有待延伸,产品附加值不高。作为科技特派员,朱建华不仅发挥专业特长为该企业稻米精深加工等“把脉开方”,他还成为“红娘”,帮助金友集团组建韶关市稻米高值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市首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引来华南理工等高校5名博士,为企业发展树嘉木、引凤凰。

 

在韶关学院智力资源支持下,金友集团不断拓展稻米深加工。目前,金友集团拥有超过8项国家专利、5个高新技术产品。该企业作为粤北地区现代化粮食油生产龙头企业之一,还播撒“金种子”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这仅是韶关学院把科技“金点子”转化为产业发展“利器”,为粤北山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缩影。60年薪火相传,60年不忘育人初心,韶关学院守正创新,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粤北产业和教育发展为两翼,“一体两翼”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助力粤北地区经济“换挡升级”。

 

“无论创新驱动,还是乡村振兴,人才都是第一资源。作为粤北地区办学历史较久的本科高校,我校主动作为,勇担使命。”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认为,学校应到粤北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中追寻梦想与荣光。近年来,韶关学院着力将“创新星火”打造成韶关等地经济发展“金刚钻”,把“锦绣文章”写在粤北山区大地上,助力韶关等地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做大做强大数据、现代特色农业等新兴支柱产业,促绿水青山“蝶变”为金山银山。

 

“为迎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的春天,学校将继续聚焦教师教育主业,努力培养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打造粤北山区智力扶贫‘点灯人’孵化基地。”在国家督学、韶关学院校长廖益看来,产业扶贫强“筋”,智力扶贫壮“骨”。为提升粤北地区人民群众受教育的质量、水平,该校用好教师教育“传家宝”,直面教师教育发展“痛点”,助力破解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为粤北教育现代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作贡献。

 

“以本为本”回归高等教育初心

 

在第八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韶关学院学生陈潼升凭借“真功夫”,从4万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JAVA软件开发一等奖。今年一毕业,他就被科大讯飞录用,月薪1.2万元。

 

韶关学院学生不仅就业质量高,升学率等指标也亮点纷呈。学生王可欣受益于学分制改革,仅用3年就从食品学院毕业,目前就职于韶关乐昌市食药监部门。

 

 “我校通过学分制改革,让学生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变‘大锅饭’为‘自助餐’。”据韶关学院教务处处长赵三银介绍,20179月,韶关学院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学分制改革,学生的选课范围从“菜篮子”转到“小超市”。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毕业年制,在不同赛道上跑得更好。

 

建校60年来,韶关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多措并举,打造支撑“本科教育大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夯实本科教学根基。在这过程中,学校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孵化学生“奇思妙想”。

 

2017年,韶关学院重磅推出的100名青年博士引进计划,让张婷动心了。“通过一系列的接触,我感受到学校领导的求贤若渴。更重要的是,韶关乃至粤北山区的振兴发展急需人才,我在这里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今年7月,张婷一入职韶关学院,就被委以重任,担任了应用化学系主任。

 

“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我校地处欠发达地区,就尽力挖掘高铁等‘红利’,请高铁沿线的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讲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尽更大努力地营造教师队伍的人和局面。”廖益将高水平教师队伍看作育人工作的“主引擎”。韶关学院借力武广高铁等,着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会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2016年以来,韶关学院聘请特聘教授、客座教授88人,为本科生的课堂上增添更多智慧星光。

 

韶关学院不但努力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更着力于培养中青年教师。在广东省第四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韶关学院教师陈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表现突出,夺得文科组一等奖。

 

为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步伐,韶关学院着力打造现代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锻造教师素质能力“练兵场”。同时,学校组建由省级教学名师等构成的专家团队,为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开展分层分类精准培训。该校还借力新技术,提升张婷等新入职博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半教学、一半讨论的“对分课堂”,在韶关学院“走红”了。教师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中间有机会自主学习,更好地把知识内化吸收。

 

韶关学院激励教师创新授课形式,推广“对分课堂”等新教法,提高课堂质量,引导教师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学校还鼓励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学期都开设5060门公选课,近3年学生累计选课21305人次。丰富的课程资源,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

 

韶关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张理想在大三时,由于能力突出,得以到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公司实习,这得益于他在学校创想工作室的经历。韶关学院信息学院打造创想工作室等六大工作室,院长戴经国等带领学生承接企业的真实项目,通过项目式学习等方法,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开枝散叶”。

 

 “粤北现在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校积极主动作为,打造粤北创新创业‘黄埔军校’。”给全体学生植入创新创业“基因”,是孔云龙的目标。

 

近年来,韶关学院实施“双创”教育“五大工程”,构建金字塔式“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形成全链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取得可喜成绩,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双创”教育山区特色。今年1月,韶关学院被评为广东省第四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韶关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办了首期“创业先锋班”和“青创班”,350余名在校生入选。学校不仅为他们“私人订制”创新创业特色课程,还请来了浙江海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智建等具有实战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传授创新创业“孙子兵法”。“我校通过内培外引,打造双创‘全明星导师团’。”廖益要求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人员要善于借力。目前,韶关学院共有150名校内外专兼职“双创”教师,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两人,广东省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韶关学院还努力构建与“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相匹配的“造梦空间”。校内有2400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50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大楼正在装修,正在建设随时随地模拟真实环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学校还构建校校、校政、校企、校所、国际协同“五协同”双创育人平台,合纵资源打造双创“星光大道”。政校企共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韶关智汇小镇”。学校获批广东省“创业培训定点机构”“青创空间”孵化中心示范点。

 

目前,韶关学院形成了“课堂(启智)—创客空间(苗圃)—孵化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区(成熟企业)”链条式的双创服务体系。近5年,学校3万余人次参加各项学科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近1.3万名学生参加“GYBSYB、创业实训、电商”等培训;梁志鸿和邓河南荣登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榜,符小密荣获2016年“全国优秀创客”,吴文韬任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黄龙生、曹弟鑫和温继优连续三届获“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先进个人”。

 

“我校跑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加速度’,已成为粤北乃至粤湘赣‘红三角’地区重要的人才‘孵化器’。”孔云龙给出一组让人欣喜的数据,办学60年来,韶关学院为社会培养近32万名各类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支撑和服务粤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雪中送炭”攻坚粤北师资不均

 

“通过顶岗实习,我帮乡村学校的孩子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自己的教学能力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不久,韶关学院文学院学生许杨悦到韶关新丰县第二中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习,为乡村中学带去了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6年来,学校累计派出1200人次到韶关市各薄弱乡村中小学顶岗实习。

 

从韶关师范专科学校一脉相传,韶关学院在60年办学历程中弦歌不辍、不忘初心,坚持以服务粤北山区教育事业为己任,发挥教育扶贫“先锋官”作用。近年来,该校更是从职前教师培养、职后教师培训、教师教育服务、共建共享平台等四个维度,探索教师教育“校地协同”发展机制,创建“四维一体”教师教育新模式,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新师范”。这助力韶关、清远、河源等粤北三市“啃下”教育不充分不平衡“硬骨头”,帮粤北地区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今年7月,韶关学院学生莫泳娴结束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小学的支教。离别时,她收到200多个孩子的感谢信。作为仅有的一位专业美术教师,一个学期以来10个班的美术课她一肩挑。

 

一届又一届师范生上演援藏“接力赛”,用新教育理念铺筑高原教育“新天路”。韶关学院不仅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还根据西藏林芝市中小学音体美等学科师资短缺现状,成批次选派专业对口的高年级优秀师范生进藏支教。自2015年来,学校共派出8245名优秀师范生援藏支教。

 

办学60年来,韶关学院坚持“雪中送炭”,输送“源头活水”,累计为粤北山区教育事业培育十几万名“永久牌”人才。韶关学院更是通过开展实习、支教和义教活动,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让师范毕业生不但下得去、留得住,而且教得好。

 

“部分地方师范院校由于相对保守封闭,导致师范生创新能力不足。我们创新培养模式,扬长补短,让师范生特色更特,短板不短。”为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要求,更好地培养大国良师,廖益发挥督学的专业优势,推动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开放育人。学校“牵手”韶关等地,共建131个“校地协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和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与地方政府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共同设计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

 

韶关北江实验学校副校长孔维波如今多了一个身份,成为韶关学院兼职导师。现在,共有73位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学名师担任该校兼职教师,为师范生带来更前沿、更鲜活的课改资讯和实践经验。

 

为推动粤北山区县中小学教师水平质、量“比翼齐飞”,韶关学院不仅做强增量,还着力优化存量。该校组织校内外教育专家深入粤北山区调研后,紧贴需求,开展在职教师培训、学历提升等“造血行动”,着力打造教师终身学习与资源共享平台、教育研究与政策咨询智库。

 

在韶关学院培训学习后,清远阳山县太平镇中心小学清水教学点负责人李汝瑜成了学生心理“保健师”。他带领学校教师为乡村留守儿童做“心理按摩”,驱除他们的“心理阴霾”。

 

“雁飞千里靠头雁,我们先对校长、名教师等关键少数进行培训提升,以此辐射引领更多教师。”为提升培训的精准性,韶关学院成教处处长黄华明带领团队,先根据培养目标,构建了名校长、名教师胜任力模型;然后目标倒推,分析培养对象的胜任特征及其内在要素,确定不同课程模块。

 

近年来,韶关学院完成了5期韶关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培训。其中,市县重点中学的校长有90%来自于培养对象;市级以上的名校长有70%来自培养对象。

 

为将培训和服务送达山区“神经末梢”,韶关学院打造线上线下混合研修模式。线上,推送名师制作的慕课,让山区教师便捷学习理论知识;线下,建设培训支撑系统,专家手把手教授,让山区教师在动态生成中学习。

 

韶关学院调研发现,粤北山区学校尤其乡村小学,多数教师“身兼数职”,所教非所学。与此同时,教师学历偏低,教学理念陈旧。针对这些“痛点”,该校推行基于专业基础的“小学全科型教师”成人本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小学层面“一专多能”教师。

 

5年来,韶关学院实施市级中小学校长培训、名师名校长后备人才培训、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等30个培训项目,共培训42300人次。经学校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有105人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500多人获得韶关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省级以上荣誉700多项;合作单位南雄市黎灿学校2014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5位受训学员2014年分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韶关学院已成为粤北校长成长的摇篮,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发展的沃土和名师名班主任成功的平台,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将进一步为粤北山区教育的发展燃火添薪。

 

廖益为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我校将‘守住初心’,打造粤北教师教育高地;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助力更多教师登上‘互联网快车’;强化智库建设,为粤北基础教育发展打造‘最强大脑’,从而助力华南地区教师教育行稳致远。”

 

产学研按下地方产业创新发展“快进键”

 

今年刚毕业的丁全,选择留在韶关学院食用菌产学研孵化基地。他与团队研发出一款雪耳露饮品,由于该饮品绿色有机、营养含量高、口感顺滑,颇受欢迎。

 

韶关学院食用菌产学研孵化基地前身是一小块蘑菇种植试验田,而现在建设资金超1000万元。小小的一个基地,曾先后培养出近200名技术总监、企业主管等。

 

这仅是韶关学院通过科研创新、为地方打造“掘金”平台的缩影。办学60载,学校主动对接粤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教师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激活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更好适应省市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需要,近年来,学校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为韶关六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引擎”。

 

某企业原来种植的杏鲍菇个头小、有虫害,濒临倒闭。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方白玉送来“及时雨”,助力该企业掌握杏鲍菇工厂化瓶栽等技术。仅一年时间,该企业“起死回生”,获得两亿元融资,员工由30多人发展到300多人。

 

正是由于看中方白玉的技术,香港一家企业将投入2000万元,在韶关仁化县打造食药用菌深加工基地。方白玉与该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探索示范科技产业扶贫新模式,吹响科技扶贫“集结号”。

 

近年来,韶关立足“绿水青山”的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等六大新兴产业,力争未来5年形成一至两个产值超500亿元的现代产业集群。

 

“地方有需求,高校就要走在前边,让专业的‘鞋’更合产业的‘脚’。”孔云龙希望韶关学院在粤北山区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该校找准服务地方工作的切入点,凝练六大主攻方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力争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目前,学校开设的73个本科专业,80%是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

 

原来韶关电路板企业打样时,要跑到深圳等地。2017年,韶关学院广东省高校粤北信息与电子技术工程开发中心被立项为广东省级工程开发中心。该校投入1180万元,重点建设IC电路设计室、高密度电路板设计及加工工艺研究室等。此后,韶关当地电路板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科技服务了。

 

“近年来,我校加强高水平、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梦工厂’,激发产学研‘原动力’。”据廖益介绍,近5年来,韶关学院依托校内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4个省级科研平台,获得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302项,获得国家专利116项。

 

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白音原来单打独斗,攻关大项目时会力不从心。在学校支持下,他组建了一个13人的科研团队,致力于药用石斛的研发和成果转化,研发力量迅速增强。目前,该团队帮助万余户农户增收1000万元以上,韶关市石斛种苗年生产量5000万丛,产值达1.5亿元。

 

针对以往科研力量分散,团队攻关能力不强等情况,韶关学院进行“带头人+团队”的科研体制创新,变“单兵作战”为“组团协作”。目前该校已建立45个团队,集中优势兵力后,大项目、大成果开始涌现。

 

韶关学院不但以顶天立地、货真价实的科技成果,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该校还以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智库,服务政府部门决策咨询。

 

韶关始兴县人文底蕴丰厚,具有“九龄故里·百里画廊”等丰富旅游资源,但过去没得到充分开发。韶关学院教授陈晓远带队,为始兴十几个村镇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建议他们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今年5月,“盛世太平杨梅欢”2018始兴杨梅节开幕。始兴县将杨梅采摘与美丽乡村游结合起来,吸引各地游客前来采摘杨梅、旅游观光,游客数量、消费量有所增加。陈晓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韶关学院不仅为粤北山区乡村振兴“添柴加火”,还助力韶关等地智慧城市建设。20178月,韶关重金打造的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投入使用。戴经国作出重要贡献,他带队花费半年时间调研,为项目设计“路线图”。

 

5年来,韶关学院教师主持和参与13项国家科研项目(含子项目),13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0项市厅级科研项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30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72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收录357篇;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市级以上科技奖57项,中国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3项。

 

“曾经的‘成绩单’虽有很多闪亮之处。但奋进的新时代,需要我校以梦为马再出发,挥洒出更为精彩的教育‘奋进之笔’。”站在新起点上,孔云龙希望韶关学院的未来五路并进,成为粤北山区基础教育的“动力源”、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创新人才的“孵化器”、地方政府部门决策的“智囊团”、文化兴市的“先行者”。

 

(宋贵林 涂 萍)

 

分享到:
点击次数:673   更新时间:2018-10-29 10:49:07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