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矿山公园200米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院校动态新闻
首页>> 院校动态新闻>>喜迎党代会(七)|深化改革 强化内涵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贯彻新时代本科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为引领,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实践教学、丰富第二课堂,逐步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位一体 完善协同育人培养体系
学校积极搭建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协同育人平台,优化完善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所协同、校政校地协同和国际协同的“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培养体系。实施“第二校园”计划,与高校、中小学合作,增强影响力和辐射力。与赣南师范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与广州大学、韶关市教育局合作共建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改革试点工作。
我校与省教育厅、韶关市政府签署省市 共建协议 我校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考察交流
我校与广州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班典礼 我校与华南师范大学签署联合培养教育硕士协议
加强与国家高水平的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交流,以科研促教学、促转型。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质量标准,共建专业和课程,互聘师资,产教融合,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精准对接。
2016年12月,学校与广东省教育厅、韶关市人民政府签署省市共建协议,从打造学科专业、汇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建设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培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水平成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6个方面明确了共建任务。同时扩大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的紧密对接,加强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2018年,与韶关、清远、河源三市教育局共建广东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获得1000万元经费支持。
继续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开放大学建设,积极开展中外分段、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与联授等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开展合作的学校有英国北安普顿大学、西伦敦大学、苏格兰爱丁堡龙比亚大学,澳大利亚联邦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美国卫斯理安大学、中央奥克拉荷马大学等。
项目驱动 构建本科教育改革方案
学校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高教三十条”、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要求,制定了《韶关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韶关学院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分别对深化教学改革作出整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学校以项目为驱动,深化教学改革。2012年以来,我校的省级教学类项目立项数、结项率在全省名列前列,共获国家级项目 20项,获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13项、教改项目 92 项、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在线开放课程3门、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10个、协同育人项目 1 项、教学名师2人;获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项目1项;2015年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7年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全省高校中名列13位)。
从2017级学生起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以“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树立OBE人才培养理念、匹配学分制改革、加强实践能力提升、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为基本原则,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新制定相关教学管理文件60多个。
教研相长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教研相长,优化教学内容共促质量。加强在线课程建设,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在线课程体系。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在线学习中心”资源平台,服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以教学项目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取得突出成果。学校通过制定(修订)课程标准、以“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为契入点,优化教学内容等方式,促进教研相长,引导教师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引入教学过程,将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与促进作用,将科研设施面向学生开放,将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优势。近三年,有869人次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毕业论文选题12.9%以上来自于教师教科研项目。
我校举行年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我校开展青年教师主题教学沙龙活动
创新教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立足“教学发展+”工作运行机制,多形式引导教师变革教学方法。设立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和“课堂教学改革专项”,推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混合式、合作式、项目驱动式、情景体验式等改革。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题讲座、新生研讨课、自主学习汇报课等办法,让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和优秀学长指导学生的学业规划、选修专业课程、各类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制订《韶关学院学业导师制管理办法(试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学习投入。三是整合优质资源建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课程平台、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尔雅网络通识课程等五大MOOCs平台,助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近三年,学生参与申请获专利13项,在教师指导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2篇。
七大模块 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能力,建立四层次七模块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原则,按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规律,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业技能实践、综合能力实践等四个层次,开展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实训、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训练、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等七大实践模块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双创”与专业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通过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践课程标准、实施实践课程教学及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等工作,实现大学四年本科全员全过程覆盖,建立了“目标明确、层次立体、模块多样、路径贯通、全线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
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省首批通过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专业
实践取向,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明确了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实习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不断加强实习指导,强化过程管理。实习实训工作实行学校统筹、二级学院组织、教学系实施的三级管理体系,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见习与实习相结合、试(顶)岗与就业相结合的形式;落实实习课程标准、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指导老师、实习教学场地模式、实习考核总结。麦可思报告表明,大四学生对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的总体满意度高达95%。
协同建设,推进实习实训教学改革。学校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223个,其中师范专业实习基地61个、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162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7个、校级30个。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获省立项,与韶关、清远、河源三市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优选20所中小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
五大工程,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组建创新创业学院,成立创新创业试验班,逐步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构建校政企多方耦合互溶模式的共建平台,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对接;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创优工程”“品牌项目工程”“平台提升工程”“导师工程”与“文化工程”等“五大工程”为抓手,以“一大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为支撑,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构建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双创新体系。
首届大学生创业先锋班开班 我校建立全国首家创新创业教研基地
目前,学校以创新创业为突破,形成山区“双创”特色。学校获批全国首家“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对分教研示范基地”、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广东省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和广东高校大学生“青创空间”孵化中心示范点。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全国优秀创客”,连续三届获“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先进个人”。据麦可思报告统计,在毕业去向方面,我校2013届中期自主创业达到8.1%,高出全国非“211”本科中期自主创业比例3.6%。
多方协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为龙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形成了“一院一赛”的良好氛围。近3年,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2500多项。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纳入学校本科质量工程项目,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并每年开展项目建设。2012-2019年立项1723个,其中国家级150个、省级417个、校级1156个。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从146人增加到388人,考研录取率从3.86%提升至7.51%;为部队输送高素质兵源349人,征兵工作多次荣获省市表彰。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我校学子获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总决赛本科组全国总冠军 部分大赛获奖证书